葛珮帆(左二)表示,有議員宣誓時所用的辱華字眼,喚起中國慰安婦的傷痛,希望政府要加強有關的歷史教育。大公報記者楊州攝
大公網11月11日訊(記者楊州)青年新政游蕙禎及梁頌恆早前在立法會宣誓時,以「支那」取代中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立法會議員蔣麗芸和葛珮帆聯同「歷史監察網民自發」召集人李美娜今日召開記者會,促請政府關注慰安婦歷史問題,並要求歷史博物館增設慰安婦歷史展區,及豎立慰安婦紀念銅像。
葛珮帆認為,梁、游二人所用的辱華字眼,喚起中國慰安婦的傷痛,望政府要加強有關的歷史教育。她續稱,作為女性感到心情沉重,並直斥時下年輕人對歷史的無知。
現為立法會事務委員會主席的蔣麗芸稱,有議員將就歷史科在委員會上提出建議及討論,屆時會把慰安婦歷史問題一併討論。
李美娜表示,韓國等多地,都設有慰安婦歷史博物館,反而香港沒有做過什麼。她又稱,「慰安婦」一詞是日本對本國女性的稱呼,非日籍受害者應改稱「慰安婦性奴隸」,以突顯她們並非自願而是被害者。
曾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盧先生表示,七歲時從廣州逃難到香港,見識日軍佔領香港時的慘況,當時日軍及同行的漢奸會直呼中國人為「支那」,而中國人須向日軍鞠躬。他強調,對「支那」二字十分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