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牡丹亭》劇照\網上圖片
歡迎投稿 [email protected]
青年讀書薈>>>
2012年,我尚在香港理工大學讀書時,恰逢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來港訪問,到理大舉辦崑曲講座——《崑曲中的愛情》。對崑曲一無所知的我,衝着一睹白先勇先生文學泰斗風采,欣然前往。
白露
覃
香港尚青文社副社長
那場講座,七十多歲高齡的白先生,談起崑曲時臉龐洋溢着如年輕人般熱情的神采,他對崑曲的喜愛之情也感染着現場觀眾們。那天的講座,白先生還攜國家一級演員沈豐英、俞玖林到現場配合演講,邊解說邊演示《牡丹亭》和《玉簪記》情節。
崑曲是明朝時期發展起來的戲曲類型,開始只是民間清曲、小唱,最早產生於蘇州昆山一帶,後來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最後發展成為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
白先勇先生娓娓道來他與崑曲之緣:他看到崑曲這一中國古典文化精髓,在年輕人中卻後繼無人,年輕人不愛聽不愛看,白先生深感痛惜,於是萌生了一個大膽念頭,要讓這一文化在華夏年輕人中得到普及,白先生策劃的青春版《牡丹亭》由此孕育而生。他親自挑選年輕崑曲演員沈豐英和俞玖林,領着他們向中國崑曲前輩拜師學藝;待節目各方面準備好後,白先生領着他組建的崑曲團隊,借助其著名作家公眾人物的宣傳影響力,自2004年初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以來,白先生的崑曲團隊輾轉於內地、香港,甚至海外進行公演,讓海內外年輕觀眾們能有機會接觸和了解這一中華傳統文化珍品。
獨有唱腔 舞蹈水袖 津津有味
感謝白先勇大力提倡,令我生平第一次有機會一睹崑曲風采。雖然幾乎完全無法聽懂台上演員們的對白,但借助着白先生的講解,現場屏幕字幕,以及崑曲獨有的唱腔、舞蹈水袖、一顰一動間合着板鼓、司笛的節奏聲,居然也看得津津有味。
那場講座後,雖領略到了崑曲獨特神韻之美,本人常前往香港各劇院欣賞各式演出,但說來慚愧,卻沒有再欣賞過崑曲節目。直到最近,看到香港葵青劇院有上海崑劇團前來演出海報,才約友人一同前往。
此次演出是香港康文署舉辦的第七屆中國戲曲節的節目之一,除了崑曲,還有京劇、粵劇、南北猴戲、地方戲劇,演出的陣容也很強大,有上海崑劇團、浙江崑劇團、中國國家京劇院一團、山東菏澤市地方戲劇傳承研究院等。
上海崑劇團在本次戲曲節演出期為七月八日至七月十日,共三天,主題為「紀念湯顯祖逝世四百周年」,演出劇目有七月八日《臨川四夢》崑曲清唱會、七月九日《牡丹亭》、七月十日折子戲《青塚記.昭君出塞》、《牧羊記.望鄉》、《風雲會.千里送京娘》、《長生殿.迎像哭像》。本次演出有國寶級崑劇表演藝術家蔡正仁、梁谷音、岳美緹等連同團中優秀崑曲演員們來港獻藝。
一波幾折 終成眷屬
我看的是七月九日那場《牡丹亭》,是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大作,講述了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和貧寒書生柳夢梅的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杜麗娘春日時在自家後花園賞春,歸來後在夢境中與書生柳夢梅一見傾心,從此為伊消得人憔悴,卧床不起。彌留之際請求母親應允她死後葬在後花園梅樹下,囑咐丫鬟春香將其畫像偷偷藏在太湖石底。若干年後,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杜麗娘魂返人間與柳生幽會,並告之柳生實情。柳夢梅掘墓開棺令杜麗娘起死回生,並在之後一系列波折中,二人終成眷屬的故事。
當晚演出以傳統折子戲為基礎,上演了《遊園》、《驚夢》、《尋夢》、《寫真》、《離魂》、《拾畫》、《叫畫》、《幽媾》、《冥誓》這幾折。劇院裏座無虛席,放眼望去,大部分是中老年觀眾,但居然也有為數不少年輕觀眾,看來崑曲藝術在香港綻放着新活力和生機。舞台中央透明底的大屏風一字排開,每塊屏風上用鮮紅字體把當晚演出劇目一一書寫於上。台右單獨一塊透明屏風,上書「牡丹亭」三個鮮紅大字。
演繹韻味十足 鼓掌喝彩
演出開始,全場燕雀無聲,靜靜等待演員登場。只見開演前舞台上一字排開的屏風們已被撤走,只留下第一折劇目名稱的屏風,立於台左,與台右「牡丹亭」相呼應着,演奏班子則坐於台右一角,舞台中僅擺放着罩着暗紅色布套的一桌一椅。這折戲的演員登場,開始念白、演唱。雖然需要借助舞台兩則的屏幕來理解演員對白、演唱內容,但鏗鏘有力、時而緊張急促時而悠然自得的板鼓聲,配合着婉轉悠揚清脆的曲笛聲,以及演員邊舞邊唱,一顰一動韻味十足的演繹,我和友人看得十分投入。當晚的劇目,幾乎每折戲都由不同演員出演同個角色,老中青三代崑曲,藝術家們對同個角色不同演繹方式,讓觀眾們看得着實過癮。當晚第五折劇《離魂》由崑劇大師梁谷音出演杜麗娘,她一登場,尚未開腔,台下戲迷們已經報以熱烈掌聲歡迎;待一開腔,水袖隨音樂節拍舞動起來,觀眾們更是鼓掌喝彩,連我們這樣初欣賞崑曲的後生觀眾們也被現場熱烈氣氛所感染。這折戲表演的是杜麗娘彌留之際囑咐丫鬟和娘親情景,梁谷音氣若游絲卻又飽滿的唱腔,把一個即將香消玉殞、帶着對夢中愛人深深眷戀的妙齡宦官小姐演繹得入木三分。
而第七折《叫畫》,出演柳夢梅的是另一位崑劇前輩蔡正仁。這折戲講述的是書生柳夢梅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後,驚艷於畫中麗娘風姿卓越倩影,在書房中情不自禁叫喚畫中人。蔡先生演繹的柳生不同於前面幾折戲中演員們的扮演,更多了幾分俏皮活潑。只見他對着畫中麗娘,時而作揖叫喚,時而踱步側望,時而輕聲細語,時而攜畫同行;喜上眉梢春風滿面,將一個陷入情網的年輕書生表演得傳神自如。這與劇中大膽追求個人幸福的女主角杜麗娘,在個性上遙相呼應契合,也為後續篇章中在得知佳人原來是鬼魂,柳生卻不懼怕敢於嘗試讓女主還生做出鋪墊。
納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是我第一次,較為完整的觀看崑劇《牡丹亭》。我們的崑曲藝術,已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系列中。一場演出,尚不足以讓我表決心自稱一位年輕的崑劇戲迷,但至少下一次崑劇演出時,我會樂於再次邀請身邊朋友前往一同觀賞。白先勇在一次專訪時,提到他領着崑曲團隊在海外公演時的感想「我有一個感受,就是現在年輕一代華人,可能內心最深刻的地方,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對我們自己的文化,有一種渴求,可能還沒找到在哪裏……我們應該為此做點什麼了。在美國時很多華人看到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泫然淚下。是《牡丹亭》打動了他們,打動了他們內心最深處的一種思念、一種對民族文化的鄉愁。」我想,我現在能體會白先生提到的,這種對自己文化的渴求和尋找,我也期待着崑曲能帶領我在未來日子中,尋找到更多中華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