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國總統競選進入白熱化階段/法新社
離美國總統大選還有一個多月,競選進入白熱化階段。對於本周進行的第二次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有美國媒體稱之為史上最醜陋、最令人厭惡的競選辯論,引發民眾的疲倦和反感。在這場激烈的辯論中,雖然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與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也有回答政綱政策問題,但辯論多次遭與之無關的問題所劫持。
希拉里痛批特朗普在2005年說過侮辱女性的一番話。特朗普應辯開始時否認,後來又堅稱那只是私底下的玩笑話,並再作反擊,痛批希拉里老公克林頓對女性做過更糟糕的事情。特朗普則炮轟希拉里和地產商及銀行家們的對話,指「不光彩」的政治交易是有必要的,及希拉里擔任國務卿時用私人郵箱處理公務的「郵件門」事件,還威脅說如果他當選,會去調查希拉里的「郵件門」事件,有可能把她送進監獄!
綜觀這次電視辯論甚至整個選戰,發現兩黨派候選人互相對罵,「猛料不斷」放送以揭露對手隱私,把對手某些過錯或瑕疵無限放大,加以辱罵、攻擊。如此「選戰」,已沒有贏家可言。雙方都被搞得灰頭土臉,形象醜陋。無論哪一個候選人當選,在選民心目中的威信都極大受損。選民往往抱着兩惡、兩醜、兩毒之中選一較輕的心態去投票,並自然對這個人當選後推行的政策,投以懷疑眼光,當選的總統也因形象不佳,而令施政所必須的民眾支持度大打折扣,其推行的政策也就難以取得好效果。這無疑對候選人和選民來說,都是雙輸的局面。
本來,競選制度設計安排讓候選人到各地公開演講,在媒體刊發競選廣告,進行電視辯論等,是為了讓選民更好地去了解候選人的政綱政策,以便作出選擇,選出得到多數選民信任支持的代表出來治國理政。但從這場美國大選的實際表現來看,把競選辯論搞成了互揭隱私、互相對罵的電視秀,對政治文明、社會進步和人民利益而言,又有什麼積極作用和正能量可言呢?
當然,從根本上說,至今世界上任何一種政治制度並非十全十美,都有其缺陷弊端和薄弱環節,需要不斷進行改革完善。目前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有100多個自稱民主政體,實行着五花八門的民主制度模式。無疑,民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潮流和方向。但一個政府實行什麼樣的民主制度模式,是由這個國家地區的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所決定,並非只是一種模式。而且,以美國正在上演的選戰鬧劇來看,其制度模式也需要改革完善。能否進一步思考如何從法律和制度安排上,使競爭性選舉既透明,讓選民們充分了解選情,又規範制約選戰健康、文明地進行;如何從競選民主與協商民主、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相結合的角度,進一步改革、完善選舉制度。這使我們隔岸觀戰,也可以從中借鑑,吸取有益的成分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