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瓜 園/金絲餅乾\蓬 山

時間:2025-10-10 05:02:25來源:大公报

  前些天,媽媽邀請幾位舅舅小聚。席間,說起他們兒時的一些趣事。小舅常鬧着要吃餅乾。上世紀六十年代,能吃飽已屬不易,餅乾更是稀罕物。姥爺是「樂天派」,便拿出一摞地瓜乾說:「給你金絲餅乾!」地瓜乾是將整個地瓜(即番薯),帶皮切成約七八毫米厚的片,晾乾儲備,作為主糧。地瓜瓤是白色的,周圍帶着一圈皮,若如金絲,遂美其名曰「金絲餅乾」。

  時間過去半個多世紀,憶苦思甜,小舅感嘆,現在想吃「金邊餅乾」也沒地方買了。滿桌的雞鴨魚肉,反而失去了吸引力。一個玩笑般的綽號,留下一段笑中帶淚的回憶。

  我還聽爺爺講過類似「段子」。他們年輕時,窮哥們兒見面,一個問:「今天吃羊肉還是魚肉?」另一個摸着肚子回答:「羊肉吃膩了,今天吃魚肉。」彼此一笑而過。其實,個個腹如鼓鳴,哪有肉呢。「羊肉」指的是楊樹芽,「魚肉」則是「榆錢」──今人聽起來覺得難以下嚥,但在當時卻已經屬「珍品」,味道比其他樹葉、野菜好多了。

  人,是需要一些苦中作樂的達觀精神的,這往往會給人帶來更積極的力量,度過艱難日子。抗戰期間,大批學校西遷,由於物資匱乏,「八寶飯」成了生活日常。唐德剛、王鼎鈞等大學者,當時都吃過。其中的「八寶」,可不是蓮子、桃仁、紅棗,而是指陳年糙米和其中的糠、秕、砂子等物。這種「八寶飯」,吃得快了,得盲腸炎;吃得慢了,得胃潰瘍。

  但國難當頭,青年們也從中得到了特殊的磨礪。王鼎鈞後來回憶說「那一陣子我們有些豪氣,吃『抗戰八寶飯』的時候沒工夫想……我們是長大了。」唐德剛則自嘲「養成了一種隨遇而安、拿得起、放得下,那種不生不滅的流浪漢的『劣根性』」。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