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電騙新招手機App套銀行密碼

時間:2016-10-08 03:15:18來源:大公網

  圖:東九龍總區講述電騙最新情況,左為重案組總督察譚威信,右為高級督察鄭澤仁\大公報記者陳卓康攝

  再有市民遭假冒內地「公安」電話捲走畢生積蓄。單是上個月已有70宗損失達3211萬元,較八月數目回升超過兩倍,受害人呈年輕化及專業化趨勢,亦有一成是內地來港留學生。警方指出,自稱公安騙徒最新手法是下達「保密令」,令事主相信要「配合調查」而不敢聯絡親友,同時更「騙上騙」訛稱事主被綁架從而勒索家人。騙徒甚至變招,由以往要求到網站輸入資料,改為要求事主下載手機程式,藉以監控及套取銀行密碼。\大公報記者 陳卓康

  警方昨日交代九月份電話騙案最新情況,今年一至九月共接獲732宗舉報,較去年同期減少72.1%,其中359宗即近半屬「假冒內地官員」手法,較去年同期減少869宗。首九個月「假冒內地官員」損失個案共227宗,損失金額1億4050萬港元,單是九月就錄得108宗舉報,70宗損失3211萬元,較八月的962萬元升幅超過兩倍。

  暫居香港內地人較易受騙

  東九龍總區重案組總督察譚威信分析,假冒內地官員下,受害人呈年輕化和專業化趨勢,近45%是30歲以下,包括會計、律師、醫生、教師等中產收入人士,其損失金額佔整體損失15%,達到5926萬元。他估計,這類受害人多受過高等教育,較為熟悉內地法規情況,沒有跡象顯示是因「心虛」上當。

  譚威信又稱,暫居香港的內地人如交流生亦較易受騙,佔整體有損失受害人近一成。但被騙交流生並非全是一年級,故不認為新來港人士因不熟悉香港或不懂廣東話而較易受騙。

  騙徒手法不外乎先以偽冒官方機構電話語音,藉詞事主涉及犯罪、洗黑錢、簽證問題等,轉駁至自稱「公安」人士,要求提供個人資料及繳付保證金以證清白,部分事主在網上見到自己的通緝令。

  東九龍重案組高級督察鄭澤仁稱,騙徒近日變本加厲,要求受害人把手提電話關掉,聲稱受害人已簽署「保密令」,不能與外間接觸,令其斷絕通訊,同時騙徒藉取得的受害人家人資料,向家人聲稱已綁架其兒子,要求家人匯款到指定戶口,家人由於未能聯絡事主,故信以為真。

  鄭澤仁又稱,騙徒除要求受害人直接匯款至指定的內地銀行帳戶外,亦會誘騙事主自行返回內地銀行開設新帳戶,再將錢存入該戶口,並從對話當中套取銀行密碼,騙徒最新亦有向受害人提供Hyperlink(超連結),要求下載指定手機程式,從遙距監控受害人輸入的資料,從而登入該內地帳戶,短時間內轉走錢。

  警方指出,已透過院校內地生的內聯網、與入境處合作於口岸張貼海報、與內地學生聯會合作等,加強防騙宣傳,亦已聯絡銀行及找換店留意,如有可疑匯款應多向客人查詢及提醒電話騙案,而任何市民如有懷疑可隨時致電999,各警區有騙案應變小組跟進。

  警籲勿輕易透露個人資料

  香港警方再次提醒,切勿隨便交出個人資料,特別是銀行帳戶,重申內地執法人員絕不會透過電話或網上要求市民交出理財密碼,或交出款項以證清白,亦不會在網上發布通緝令。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