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越劇《織造府》和《英雄少年》,兩部戲都很有「網感」。《織造府》講的是曹雪芹舊地重遊,化身賈寶玉,經歷《紅樓夢》裏多個名場面,與林黛玉、薛寶釵、賈母、妙玉探討人生。借助「穿越者」的全知視角,這位「賈寶玉」對大觀園中人的命運有了新的思考。《英雄少年》是天波楊府的故事,出征金沙灘前,楊家八個小將爭相請戰,可稱傳統楊家將故事的「前史」,戲分最重的人物從楊六郎轉到楊七郎,而情節大多也是新的。
從網絡文學角度看,《織造府》是典型的「穿書」,《英雄少年》則是妥妥的「番外」,體現了網絡文學的「反哺」。這種因網而興的新文學至今已三十多年,從內容到形式,從語言到語法,從風格到美學,都趨於成熟,傳統文學以及其他藝術種類自覺不自覺地受其浸潤。
這些年來,銀幕熒屏、大屏小屏,網絡文學改編而來的影視劇隨處可見,且不乏爆款,穿越、修仙等網文類型悄然成為影視標籤,大批影視觀眾由網文粉絲轉化而來。縱觀網絡文學由無到有,從邊緣人成為寧馨兒,就像一個野孩子在成長中實現並證明了自己的價值,並以其所有給予昔日的給予者。
較之電影電視,戲劇的資歷更老,規矩更多,程式更嚴,但在汲取網絡文藝新元素方面並不後人。前些年,我看過以網戀、網暴等網絡生活現象為題材的話劇,也看過改編自網絡小說乃至網絡遊戲的音樂劇。《織造府》和《英雄少年》更進一步,把網絡文學的創作設定融入戲曲劇作結構之中。《紅樓夢》與《楊家將》都是傳統文學的經典文本,在網絡上不乏同人再創,受網絡文學之反哺又搬演於舞台,為傳統戲曲別開生面。而這種「反哺」本質上反映了新技術衝擊下藝術的自我調適和內在整合,將做出更令人期待的新作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