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衛星遙感中心,是全國除武漢大學之外,主力接收高分辨率的衛星地面站,自1997年建站以來一直關注着珠三角、鄱陽湖和青藏高原的氣候變化與都市化問題。中大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林琿透露,該所已獲香港機管局委託,利用衛星為機場設施的「健康」作掃描,時間只需一晚,若用人手檢測則要兩三星期。/大公報記者 唐曉明
我國六年來,先後成功發射高分一號至四號衛星,將高分數據(即衛星數據)廣泛用於國土、測繪、農業等18個行業,國家又設立了26個省級高分數據與應用中心,實現了高分衛星數據資源、應用成果的有效集成與共享。
遙感測量近年獲廣泛使用
林琿接受《大公報》專訪指出,衛星技術過往多用於通訊、定位等應用,近年已應用到城市規劃之中。「利用遙感測量,可掌握很多地理情況,例如海水觀察、市民人口密度等。」衛星還可應用到環境保護、水土保持等地方,進行城市輔助規劃,例如工程監管、措施監測,並利用多光譜進行人工建築和材質的區分,例如區分天然草坪和人工塑膠草坪,以防不良建築公司偷工減料,魚目混珠。
利用衛星還可更快了解環境變化,避免自然災害。林琿舉例稱,江蘇太湖藍藻爆發,就可利用衛星作紅外線掃描,找到污染爆發源頭,針對愈來愈多的「海綿城市」,出現廣泛的不透水層,亦可利用衛星偵測,找出水道去處。再如機場,香港赤鱲角機場航班不斷升降,過去進行基礎建設健康偵測困難,利用衛星則可把原來的兩三星期時間,縮短至一個晚上,非常便捷。他透露,中大已獲香港機管局委託這項工作。
林琿續稱,衛星收集的水利、農業、城市人口、發展規模等數據,亦可應用到股市預測上,左右社會發展。「去年『吉林一號』衛星升空,更標誌着衛星技術已拓展至中國民營企業,當中有很大的經濟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