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八名智障人士雖無血緣關係,多年同一屋簷下,已經情同一家人 大公報記者孫凌奕攝
中秋將至,本應是家人歡聚的好日子,住在沙田第一城附近的「一家八口」,卻對中秋的到來有隱隱傷感,因為這將是他們最後一次一同過節。他們是八位智障人士,雖然無血緣關係,十多年朝夕相處,已互相視為親人。由於市政規劃,他們的宿舍將被拆除,扶康會用近兩年時間為他們尋找「新家」未果,中秋節後,他們將被轉往不同的院舍生活。患有輕度智障的黃煜文在這裡住了12年,他說:「大家住在一起,都是一家人,我不想分開。」
大公報記者 孫凌奕
扶康會家庭經理余秀螢說,由1997年開始,扶康會就以「小家庭」模式,先後在窩打老道、沙田第一城和觀塘設立了四個「家庭」,先後照顧了29位智障人士。
扶康會覓址不果
位於沙田▉威爾斯/威爾士(國名)▉醫院員工宿舍的和諧軒,就是其中一處。八位智障人士在兩位「家母」和一位男義工的悉心照料下,像家人一樣一起生活,「一家八口」中有三位屬中重度智障,白天會前往日間中心接受護理和培訓,另外四位病情較輕,白天便會在扶康會旗下的工廠做一些簡單工作,病情最輕的鄭少霞,已在一家餐廳工作十多年。
由於政府市政規劃,威院員工宿舍將於明年三月拆除,扶康會在過去21個月不停為他們尋找「新家」,卻再難找到價格合適,並可容納八位智障人士的住所。
臨別「擔心到瞓唔着」
在和諧軒住了12年的黃煜文念叨着:「仲有兩個月」,「要同這班人分開,我擔心到瞓唔着」。
在和諧軒照顧八位智障人士兩年多的黃女士說,她從扶康會退休後便在這裏服務,早已把他們當做家人照顧。「就當自己屋企,買嘢都想慳點錢,他們還會下來幫我一起拿上樓,過年過節都會自己整蘿蔔糕、包餃子。」她又說,「煜文性格好好,我們放假,他會打電話給你,我們返工,會看好天氣預報,提醒明天下雨要帶傘要穿長袖。」
另一位「家母」潘女士回憶,有一次她不小心跌倒,導致手骨折,入住▉威爾斯/威爾士(國名)▉醫院。「他們好關心我,即刻就來醫院探我,問我需要什麼,幫我拿過來,連家人都沒這麼快來探望我。」她說,當時鄭少霞還陪她去大埔做物理康復治療,幫她挽東西拿襯衫。
兩僅獲暫住宿位
余秀螢說,他們思考再三,決定將其中六位分別轉至觀塘的兩間宿舍,他們已經在安排床位▉並購/併購▉置新床,但扶康會旗下的宿舍空間有限,另外兩位只能安排去社署的暫住宿位照顧。他續說,每次講到要搬走,大家都有點傷感,就和普通家庭一樣,住了十多年,突然要離開家園,離開親人,大家都捨不得。他仍希望能為這「一家八口」找到一個溫馨的「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