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接連爆出多宗工程質量問題,獨立調查委員會亦已全面調查。公眾不禁要問這個備受社會質疑和公眾責難的港鐵公司,是否如同一些輿論所言,患了「沉疴」須得一猛藥「重劑」,方可恢復健康?
應當看到,不論是鐵路基建、鐵路管理,或鐵路運營,所暴露出的一系列或深或淺的問題,其實都最終指向港鐵公司的管理及監督工作。任何一個單一的問題,都不應該被「獨立分割」地以個案論處,「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伴隨着「一地兩檢」依法實施和香港「高鐵時代」的來臨,無論從社會整體利益、未來長遠發展,還是公共安全及納稅人利益而言,都是時候,對港鐵公司的運營監管模式、公共服務角色異化等尖銳矛盾,做一個深入的調整及優化。
接連出問題損公眾信心
港鐵向來是香港先進管理經驗的企業代表,港鐵服務也一直是香港市民引以為傲之處。但近年來,在社會卻不斷存在負面觀感。一方面,作為全港最大的公共交通服務營辦商,港鐵「只加不減」的票價,與「只多不少」的班次延誤形成鮮明對比,貴價低質的服務水平惹得一眾依賴港鐵出行的市民們怨聲載道;另一方面,作為全港鐵路工程的項目管理人,所負責的一系列鐵路工程,接二連三爆出質量問題,從紅磡站月台螺栓連接鋼筋被非法剪短、土瓜灣站外牆鋼筋被削薄、到會展站懷疑未按程序挖掘趕工,壞消息簡直是「沒完沒了」。不斷考驗着社會的接受水平下限。
且最為弔詭的是,港鐵公司似乎未能體現一個擁有先進管理經驗的大型企業所應具備的條件,失去作出迅速「問題自查」的能力,所出具的事故調查報告,不僅沒能講清楚關鍵責任誰屬,且有嚴重的避重就輕或者稱之為文過飾非傾向,被社會輿論批評為「差不多報告」,專業形象和誠信度,跌至新低。目前看來,港鐵的工程質量謎案,恐怕要依靠獨立調查委員會來給公眾一個清晰公允的答案了。從徹底釋清公眾疑慮的角度出發,調查委員會還要審時度勢,應該擴大調查範圍,避免問題「雪球」越滾越大,淪為政治彈藥。
我們說,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圍繞港鐵的諸多問題表象,實際上都指向港鐵這一龐雜體系的根本性矛盾:屬性矛盾。港鐵其既承擔公共事業職責,同時又是上市公司,這種不公不私的結構性矛盾,必須通過強有力的外力平衡和政策工具,確保公共服務的性質和本位不受侵蝕。然而,強調商業原則和股東回報的港鐵公司,一早就出現了角色異化,在效益導向之下,港鐵業務愈益龐雜,鐵路本業被弱化,淪為配角,而地產商務等則成為重點經營內容。與此同時,憑藉公共交通服務供應者的天然便利,港鐵得以享受政府的許多政策紅利,令其能夠短時間內快速吸納社會資源,幾乎不費勁就成為了市場的超級巨無霸。於是乎,我們看到,在制訂票價時,港鐵強調其上市公司私營身份,但在向政府要資源時,立馬又切換成公營服務供應商角色,本該專職鐵路運輸服務的港鐵公司,對列車服務質素是否需要提升,票價是否需要減免等議題不停打太極,卻在本地的地塊買賣市場「積極進取」「不甘人後」,敢與一眾頂級房地產財團一較高下。
政府要加強監管角色
不可否認,不能簡單地對港鐵公司系列問題歸咎於其企業屬性,探討公營機構的管理與經營改良,平衡公私營的角色和本位,才是更為務實的做法。政府作為港鐵公司佔股達七成以上的大股東,應該切實拿出「治沉疴,下猛藥」的勇氣與決心,主動為,善於利用政策工具和開創性思維,來平衡港鐵的社會利益和經濟效益,對公營服務達至社會效益進行監管,方不負公眾的期待,不負實質性角色職責。香港即將依法實施「一地兩檢」,香港740萬居民將步入「高鐵時代」,時代不等人,時代也不會留待我們慢慢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