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期望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看到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二大國際貨幣/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為配合人民幣國際化,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現時正與監管機構研究推出人民幣國債期貨,目標於今年或明年初推出。另外,李小加稱,暫時未有計劃開啟南向債券通,目前正研究內地投資者對境外債券的需求,由於內地債券收益率普遍較海外債券為高,故南向債券通需求有限。/大公報記者 王嘉傑 實習記者 安澤慧
債券通開通將近一周年,李小加表示,自債券通開通後,市場參與程度日益增加,今年4至5月債券通每日成交額約30億元人民幣,較今年首季上升約18%。外資持有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在岸債務證券的金額增至1.375萬億元人民幣,較債券通剛開啟時增加63%。此外,愈來愈多的投資者獲批參與債券通,截至5月底,合共315名投資者獲准參與計劃,較2017年底增加68名。
完善人幣資產風險對沖
對於未來人民幣的發展,李小加表示,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共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平日使用作交易;第二階段則是使用人民幣為資產定價;第三階段則是大型銀行,央行以人民幣管理其資產負債表,成為儲備貨幣。他指出,過去十多年由於人民幣的單邊升值,吸引到很多人持有人民幣,而隨着互聯互通的開啟,投資者使用人民幣配置資產的數目亦上升,推出國債期貨正是希望完善第二階段所需要風險對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意味着人民幣正式成為一種國際儲備貨幣,亦代表人民幣國際化進入第三階段的早期。
李小加稱,期望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看到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二大國際貨幣。同時,隨着內地不斷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包括在股票和債券市場融資,和內地債券市場的逐步對外開放,中國債券市場在過去五年,以每年21%的年均增長率發展,為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
此外,李小加稱,要促進人民幣國際化要三方面的配合,包括用家、產品及流動性,相信有用家就能增加流動性,而流動性高就有更多商家新推出其衍生產品。
過去,港交所亦積極部署人民幣衍生產品,包括人民幣貨幣期權,為投資者提出人民幣匯率風險管理工具。於今年首季,人民幣兌美元出現明顯的雙向波動,季內的波動幅度超過3000點子下,港交所的美元兌人民幣(香港)期貨合約的平均每日成交合約張數升至5272張,較2017年全年增加78%;未平倉合約增加至29887張,按季上升22%。
此外,於今年3月,彭博將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由2019年4月起分階段完成。待完全納入後,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將包括386隻中國證券,在該指數的53.73萬億美元市值中佔5.49%。此舉預計將帶動全球配置中國債券以及對債券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