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岸人民幣兌美元昨日收盤跟隨中間價,齊見近四個半月新低,盤中一度跌破6.43元,最後在岸日盤收盤價報6.4248元,較上一交易日跌60點。交易員表示,這兩日人民幣波幅上升,短期跌勢或再擴大。不過,中長期看,人民幣的匯率走勢或更取決於中國經濟表現。國家外匯管理局前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認為,內外部經濟基本變化將決定人民幣匯率是震盪升值還是震盪貶值,料今年人民幣匯率將維持在市場波動驅動下的雙向震盪走勢。\大公報記者 王芳凝
昨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下調186個基點,報6.4207元,創今年一月十八日來新低。在岸、離岸人民幣早盤也隨中間價回落,離岸、在岸人民幣曾雙雙跌破6.43元水平。不過,稍晚美匯指數回落,離岸人民幣兌美元重上6.40關口,至昨晚22點,在岸、離岸人民幣分別為6.4195、6.4135。
管濤:三因素致人幣走貶
交易員稱,意大利政局動盪以及中美貿易摩擦再度升級明顯利好美元多頭,人民幣繼續承壓。
交易員認為,由於市場對美元指數後市預期仍分歧較大,人民幣很難出現一致性預期,接下來需要關注六月海外中資購匯支付股息等需求對匯市的影響。
管濤認為,今年人民幣匯率將是在市場波動驅動下的雙向震盪走勢,內外部經濟基本變化將決定人民幣匯率是震盪升值還是震盪貶值。
《中國證券報》昨日刊載其署名文章指出,以下三個因素是導致人民幣匯率下跌的主要原因:一是國際市場上美元指數有重新走強。二是阿根廷、土耳其、中國香港等新興市場的貨幣動盪有可能向中國傳染。目前,市場正高度關注中國的境內外利差急劇收窄的情況。三是5月19日中美發表聯合聲明,中方承諾大量增加從美國購買商品和服務,實質性減少美國對華貨物貿易逆差,這會推低中國經常項目順差,影響中國國際收支平衡和經濟增長。
他指出,目前市場對未來美元指數的強弱存在較大分歧;利差收窄、美元升值不意味人民幣一定承壓,上述因素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取決於中國經濟的表現。
IMF:撐中國金融漸進式開放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昨日公布對中國2018年第四條磋商訪問結束後的結果。IMF第一副總裁大衛.利普頓表示,中國經濟表現良好,改革取得很大進展。包括一些關鍵領域的改革:金融部門降風險的工作加快實施,在廣泛領域採取了果斷措施;信貸增速放緩;削減過剩產能繼續取得進展;控制污染工作力度加大;開放進程不斷推進。IMF亞太部門助理主任詹姆斯.丹尼爾亦表示,支持中國漸進式金融開放,鼓勵金融機構也需要提升自身韌性。
IMF維持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為6.6%的預期,經濟增速到2023年料將逐漸放緩到5.5%左右。
管濤稱,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尤其是中美經濟增速差異趨於收斂,於市場來看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則可能是各執一詞。但只要不是一致性的看空或看多,都有利於人民幣匯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