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日前批示,強調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支持香港科技界為建設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自此,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由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增加一個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發展創新科技,既是香港自身發展所需,也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既有本地資金、人才等優勢,也有國家支持作後盾,天時地利皆備。與前三個中心相同的是,都是國家發展的因素作主導,隨着國家的發展而壯大。但不同的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是在已發展過程中成為國家戰略,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建設,則更多體現「一國兩制」下,國家根據香港實情,即經濟發展困境與優越的科創條件,根據社會各方強烈意願乃至國家發展整體戰略等因素作出的決策。
為此,香港更需要務實推進創科中心建設,調動內生性動力,呼應中央決策,盡快動作起來,這是當前最為迫切之事。
天時地利人和皆已具備
國家科研項目經費過境香港使用、科研儀器設備入境關稅優惠等問題,已基本解決。落馬洲河套地區香港相關實驗室首筆2200萬元人民幣的國家科研項目經費已經到帳。科技部、財政部已出台規定鼓勵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組織實施。國家還將從五大方面開展工作,包括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機制、支持香港創業孵化機構與內地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進行交流、將粵港及深港科技合作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總體規劃等,全面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在此基礎上,香港政府如何務實推進,跟進國家發展戰略,與業界、學界加強互動,強化政策落地實施,為創新科技發展創造良好經濟社會的條件,將是當務之急。必須避免只講不做,令美好願景停留在口號和政策上。對此,過去的教訓必須記取。
創科不是一個單一產業,而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如何加快推進這一模式,不僅需要務實也需要高效。香港發展創新科技已經浪費了20年,「天上一日,人間千年」,這20年世界因創新科技而起的變化令人目不暇接。機器人(人工智能程序)打敗圍棋高手,挑戰人類引以為傲的智慧堡壘。移動互聯網顛覆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谷歌搜索1996年才開始研發,2000年蘋果還是一家身處困境的電腦廠商,朱克伯格14年前才創辦facebook。而這20年深圳河北邊創科潮風起雲湧,騰訊、華大基因、大族激光等創科企業托起了昔日的小漁村,令深圳成為中國的「硅谷」。
因此,香港在發展創新科技上必須有憂患意識,時不我待,需後起直追。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按部就班的工作風格和因循守舊的思維方式已經不適應瞬息萬變的今天。落馬洲河套地區在荒廢了20年後,終於在去年1月確定歸屬,港深兩地政府亦成立「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發展聯合專責小組」,就重大事項進行協商。而一年以後的今年2月,落馬洲河套地區分區計劃大綱草圖才公布獲准。如今一年半已經過去,河套發展依然停留在起步階段。據媒體報道,由於河套地區涉及跨區域合作以及其他因素,因此開發建設「尚需要幾年時間」。有朋友為此感嘆,如此速度似乎與日新月異的世界創科大勢相悖。
積極推動創科成果的轉化
科技水平是影響世界經濟周期最主要的變量之一,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實現經濟總量的擴大,為經濟發展帶來一個黃金發展期。因此,香港創新科技這一「新的發展模式」需要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一個黃金發展期,令創新科技服務香港經濟社會,讓香港市民感受到創科發展給生活帶來的變化,和生活質量的提升。其中,除了高校和科研機構外,企業更需要積極參與「磚頭經濟」向創新科技的轉型,參與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比如金融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發展創新等。
此外,還需要注意的就是,發展國際創科中心,別被「泛政治化」拖累。雖然香港政治氣氛近來好轉,但有不同想法,特別是某些別有用心者依然在製造着雜音,甚至以慣用的「恐嚇」辦法誤導市民。諸如香港創新科技發展是因為「政治因素」,港人會因為創新科技的進步導致一舉一動會被「監視」……
國家支持香港發展國際創科中心,是「一國兩制」應有之義,也是深化「一國兩制」的重要實踐,體現中央對香港的支持和信任,也體現中央對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的責任。香港需要摒除雜音,一心一意謀創科發展。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日前公布全球競爭力年度報告,香港從第一倒退至第二,其中,基礎建設特別是包括科技基建在內的廣義基建排名已經退到23名。即便我們不看重這個排名,但我們可以把這個年度報告看作是一個警醒,畢竟香港科技基建落後是不爭的事實。如果我們還記得5年多以前,反對派是如何阻撓特區政府創科局成立的,那我們就會清楚,今天應該如何去做。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