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滿頭白髮、已屆暮年的李鴻富,渴望有生之年能找到父親出生地/張琦攝
百年離斷根還在,父子兩代滿鄉愁。生於香港日佔時期的退休的士司機,昔日為口奔馳,但心繫家國,不忘父親「搵返老家」遺願,近年退休後,手持百年族譜,四出打聽,沿着清代記述的家鄉位置,苦尋幾代人的鄉愁,只盼臨終前站在祖輩生活的土地上,感受鄉情,告慰父親在天之靈。他對自己說:「我們香港人,根在中國,走到哪裏,都還是那塊土地上的人。」/大公報記者 李 森、張 琦
髮白如霜、右耳聽力退化的74歲的李鴻富,每年都利用參加旅行團方式,前往廣東找線索,隨身帶着族譜,四處打聽家鄉下落。他曾經帶着族譜,回到廣東肇慶,尋找已經不知所終的老家村落,近鄉情怯,感懷身世,垂淚搖旗:「踏足家鄉大門,沒找到地點,看不見鄉親……」
父少小離家 兩代鄉愁
港翁家人尋根的故事,可追溯至清朝末年。鴻富憶述,其父李潤潮,又名李元,光緒32年(1906年)在肇慶廣利一村家鄉出生,兩年後由大伯帶同往香港,之後辛亥革命,民國成立,然而軍閥割據,戰亂頻仍,父親一直到死,都沒有機會返鄉。
1944年日軍佔領香港之際,李鴻富在艱難日子中誕生,與父母和弟弟鴻釗居於深水埗基隆街,不久香港重光,但生活仍然困苦,李鴻富14歲小學畢業,即投身社會,此後一直為口腹奔波,19歲時,父親去世,更負起了養家重擔,在新昌汽車製造廠工作,多勞少得,欠缺路費和時間尋根。
勞累大半生 退休尋根
時光一轉,已是上世紀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當時30多歲的鴻富,生活日漸穩定,不久成婚,與妻子育有一子一女,至1982年轉當的士司機,克勤克儉,數年後以積蓄購入的士,兼當車主和司機,至2002年終得以置業安家。但兩年之後,因腳部傷患,沒法長時間工作,遂賣出的士償還樓宇按揭,改任替更司機餬口,2012年因中風退休。
勞累大半生的鴻富,退休後思索人生,當翻開父親在1950年獲簽發的身份證,看着父親年輕時容貌,突然憶起父親遺願:「回家看看,有生之年要重臨故土!」此刻,他決定完成亡父認祖歸宗的心志。
尋根夢未了 鄉愁情真
由於年代久遠,鄉親失散,只知先輩在肇慶「廣利一村」家鄉當船匠,鴻富唯有攜帶族譜,向本港同鄉會打探,得悉村落不復存在,於是參加旅遊團前往肇慶打探,獲該市鼎湖區鄉里告知,當地數十年來,不少村落多番合併和清拆,但相信其家鄉在該區廣利街道某處。他希望,可通過報道聯絡鄉親或知情者,以確定家鄉位置。
尋根心願雖未了,愛國之心不敢忘,鴻富時刻留意家鄉和祖國的轉變,眼見近年「港獨」思潮蔓延,中國文化和歷史遭肆意歪曲和踐踏,愛國更反遭部分人嘲諷和羞辱,感覺心痛,因此寄語香港青年,需要了解家鄉和關愛國家,「沒有國,還有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