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華潤集團主營業務涉及七大範疇,這是華潤電廠位於河北曹妃甸工業區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龍頭項目
恰逢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華潤集團的八十華誕。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在專欄「傅博士觀點」中這樣寫道:改革開放以來,香港為內地大力拓展轉口貿易、開展直接投資、發展資本市場,有力地推動了內地經濟發展、也促進了自身繁榮。作為根植香港的華潤集團,積極參與這一過程,為內地出口創匯、開展投資、籌集資金,由此實現了業務轉型,壯大了規模實力,躋身全球百強企業之列。/大公報記者 林靜文
無論是抗日戰爭年代為根據地運送緊缺物資,還是解放戰爭時期配合三大戰役採購軍需;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後,成為貿易總代理為國家出口創匯,還是改革開放時,積極將香港眾多優勢嫁接內地,推動香港與內地的聯繫和經濟發展。過去80年來,華潤集團植根香港,連接內地,承擔起兩地經貿、社會和民生的橋樑角色。
支持香港於危難之時
華潤集團與香港的經濟發展密不可分。自1962年開始,華潤五豐承擔供應港澳鮮活商品的「三趟快車」,保障香港市場供應。70年代,受全球危機影響,香港發生油荒和糧荒,華潤將國產石油和大米輸入香港。
改革開放之初,內地迫切需要引進外商投資,華潤首倡「三來一補」的貿易形式,開啟了香港製造業向內地轉移的先河。通過從海外大量引入設備和技術,在內地開展來料加工、來樣加工和來件裝配,推廣補償貿易,主動帶領港商去內地投資建廠,成為「世界工廠」的開端。
八成資產注入上市平台
到了90年代,華潤開始向實業化轉型,借鑒香港成熟的商業地產運營經驗,打造華潤萬象城等項目;又利用香港發達的金融市場,通過上市集資以及境外較低的融資成本,孵化注資支持實業發展。至2000年,華潤徹底結束高風險的傳統貿易業務,擺脫外貿企業特徵,轉型成為一家多元化控股的企業集團。
目前,華潤集團在港直接控股6家上市公司,包括華潤啤酒(00291)、華潤電力(00836)、華潤置地(01109)、華潤水泥(01313)、華潤燃氣(01193)和華潤醫藥(03320)。據介紹,華潤集團有八成資產已注入上市公司平台,通過上市從資本市場累計獲得資金1400多億元。2017年,華潤集團營業額同比增長9.5%至5513億元人民幣;淨利潤增長21.1%至409億元人民幣;期末總資產1.2212萬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底增長11%。
經過80年的發展,華潤集團已從最初只有3人的小商號,發展成為大型國有企業集團。配合「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華潤提出「重塑香港業務」的發展戰略,包括鞏固和提升傳統業務,吸納就業;同時尋找在港新機遇,在邊境河套地區建立新興產業孵化基地,引入內地創新人才和科研成果,推動香港再工業化。
華潤集團期望,通過增加對香港的投資,加大對香港民生產業的關注力度,促進香港經濟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