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習莫會」推動中印關係回正軌/吳正龍

時間:2018-04-25 03:15:51來源:大公網

  經中印雙方商定,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印度總理莫迪將於4月27日至28日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行非正式會晤。這標誌兩國關係回暖,將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洞朗事件後印有所反思

  今年2月,印度新任外交秘書顧凱傑上任25天便訪華,足見「改善中印關係」在印方眼中的重要和緊迫。回望過去三年兩國交往,印度不少媒體和人士認為,印度對華政策出現偏差。這不但損害了印度自身發展,也削弱了印度在大國之間左右逢源、各方獲利的地位,對印度不利。顧凱傑來訪傳遞的重要資訊是:印度決心調整對華政策,盡快結束過去,開闢未來兩國關係發展的新篇章。

  短短幾個月,兩國各領域合作交流十分頻繁,其中既有恢復性舉措,也有開拓性行動。前者涵蓋:恢復舉行「手拉手」聯合演練;重啟兩國邊境會晤機制;印方重新限制達賴喇嘛活動,如取消達賴喇嘛赴錫金邦計劃、向政府各部門發出通知要避開參加達賴喇嘛活動;雙方同意繼續按照有關共識開展跨境河流合作等。後者包括中國商務部長鍾山日前訪印,雙方表示要對接發展戰略,共用發展經驗;研究啟動雙邊投資協定升級談判;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專場推介會和中國─印度貿易簽約專案儀式,雙方企業共簽署101項貿易協議,合同金額達23億美元等。

  中印關係轉圜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在去年9月廈門金磚國家峰會,習主席和莫迪達成的政治共識,為兩國關係發展指明了方向。去年年底,國務委員楊潔篪和外長王毅接連訪印,利用出席雙邊和多邊會議機會,做印方工作,增信釋疑。今年以來,除外交秘書顧凱傑訪華外,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外長斯瓦拉吉和防長西塔拉曼相繼訪華,就落實兩國領導人政治共識,與中方深入交換意見。

  從印方角度來看,總結過去三年兩國關係起伏延宕,特別是洞朗事件,朝野上下形成重要的戰略共識,為兩國關係的恢復提供了輿論準備和機制保障。

  一是維護邊界和平與安寧是發展中印關係的先決條件。邊界爭端是歷史遺留的問題,短時間內不可能得到有效解決。洞朗事件最終通過外交手段得到和平解決,既體現了雙方的政治智慧,也說明增加互信,有效管控分歧的重要性。雙方絕不能讓洞朗事件重演,危及雙邊關係大局。

  印仍存疑華懼華勢力

  二是中國崛起是印度的機遇而不是威脅。要現實看待中印力量對比,中國和平崛起不可阻擋,中國目前的經濟體量是印度的五倍,中印不在同一個方陣。印度承擔不起「制衡」中國的角色。印度當務之急是如何充分利用中國的崛起,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實現印度的強國之夢。

  三是中印是夥伴而不是對手。作為金磚國家、上合組織成員和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印關係的意義超越雙邊範疇,對地區乃至世界均具有重要影響。中印在全球化、國際治理、自由貿易、氣候變化等問題上有着相同或相近看法,共同點遠遠大於分歧。只有中印攜起手來,亞洲世紀才會真正到來。

  當然,也應看到印度依然存在一些疑華懼華勢力。他們認為中國是印度崛起的競爭對手,主張聯手美日抑制中國發展,指責印方改善對華關係為示弱、屈服。對此我們應該保持警惕,要防止印消極力量對兩國關係發展的干擾。

  然而,從根本上說,印度此番調整對華政策是「糾偏」,是回歸「戰略自主」原則和不結盟政策,回歸兩國關係健康發展的軌道。

  經過三年磨合,兩國關係更趨成熟和穩定。有理由相信,中印領導人非正式會晤,將助推兩國關係進入共同發展的新時期。

  原資深外交官、駐外大使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