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喬曉陽日前在本港一個研討會內提出「一國兩制」的契約論。依憲法與基本法的規定,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即在「一國」之下,內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中央政府在憲法與基本法的契約精神下,既維護香港的資本主義,亦捍衛內地的社會主義,二者並無矛盾。
維護「一國兩制」立場堅定
喬曉陽的說法是澄清香港社會裏一些人的擔憂。他們擔心中央政府會把「一國兩制」改為「一國一制」。他的說話只是重申國家維護「一國兩制」的堅定立場,因為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它亦是「一國兩制」的「根」,沒有憲法就沒有香港基本法,而基本法第五條列明,香港特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香港一些人的懷疑,不是懷疑憲法和基本法的法律契約性質,而是懷疑中央政府的誠信。喬曉陽的說話,對這些不信任中央政府的人基本上是「對牛彈琴」,沒有多大作用。
不過,在當前中央政府的強勢與堅持之下,「港獨」被依法禁止和排斥,不能推動、宣傳「港獨」,這些人於是提出中央政府會「取消『兩制』,併為『一制』」的偽命題。這樣的說法或懷疑基本上從政治出發,並沒有多少具體證據和例子。他們只是以訛傳訛,製造假象。與他們講道理,只着重表面的爭議,觸不及他們實際的意圖。
或許契約論的說法可提醒一些無知附和者,讓他們驚醒原來法治法制都視作契約,為道德和誠信故必然遵守。不過,他們還可以容易被政治宣傳所迷惑。由於對法治歷史的認識匱乏,看不到中國近代法治演變的趨勢,他們普遍不認識中國共產黨革命改革與開放,和中國法治發展的歷史定位與發展方向,他們不易相信中國共產黨與中央政府的道德與政治誠信,不易相信中國法制的契約精神。
但可以肯定的是,喬曉陽所作出的努力值得尊敬,也應該堅持。能夠給多少人解惑便可有多少成績。作為政府、作為有心人,知其不可為也應為之。
內地奉行社會主義,香港維持資本主義,似乎是涇渭分明,互相排斥。但實際上「一國兩制」並非單純「河水不犯井水」,因為只有百川匯流才可成其大,國際上有不同國家不同制度,但都無礙它們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融合,內地與香港的「兩制」在過去二十多年裏也不是經常交叉融和嗎?在這樣兩地交流相互影響的過程裏,香港與內地都同時轉變。懂一點常識的人都應知道社會的各方面發展不可能畫地為牢,閉關自守。
求同存異 融合發展
社會不論是怎樣的體制,均是不停地變化,差別只是變化快慢,並非資本主義必然變化較快,社會主義一定變化較慢,甚或不變。香港與內地在不同制度框架下,依然是同文同種,甚至是同鄉同族,制度差別並沒有將這些因素滅絕,反而因這些關係,促使「兩制」相互衝擊,帶來創新與變化。
更深層而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同根而生,相互有不少共通之處。而在具體演化的過程裏,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社義與資本主義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和變化。香港的一制與內地一制可以求同存異,也可以各自演化轉變。憲法與基本法只定下兩制的大原則與框架,也不是不可因時因地制宜而轉變。契約的意義是在同意下遵從,也在同意下可以修改和進一步發展。這才是辯證的歷史唯物主義,科學精神。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