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博鰲論壇帶出中國將加速改革開放的正面訊息,帶動大巿出現反彈。不過,周末美英法炮火襲擊敘利亞、港元匯價持續弱勢,加上中美貿易戰火再起風雲,令市場氣氛再次轉弱。面對如此多的不明朗因素,港股短期料持續受壓。
現在很多投資人都在擔心,中美貿易戰會不會來真的(愈來愈多的人選擇相信),中美貿易戰會不會演變成金融戰(最近港元疲弱以及特朗普攻擊人民幣匯率帶來的擔憂),還有就是新冷戰時代是不是來臨了?
筆者沒有能力預知答案,但隱隱約約感覺到,無論是貿易戰、金融戰,還是新冷戰,都是煙幕。特朗普和他的鷹派團隊,好像正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其目的就是阻止中國的2025發展規劃。如果不幸而言中,市場恐怕有數個月的震盪。
阻止中國的產業結構,從產業鏈的下端向中高端轉移,不僅是美國現在共和黨鷹派想做的事情,也是以前民主黨精英的願望。所以,無論誰當選美國總統,面對中國產業結構的向上提升,都會出手阻擋。更何況,西方發達國家更樂於美國替他們出面,削弱未來的競爭對手。
從時間點來看,中美目前仍留在打口水戰階段,看誰最先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其中就是看金融市場的表現了。個人相信,除非美股出現大幅下滑,否則市場悲觀情緒難以扭轉。
最近和內地一位知名策略分析師交流,很受啟發。他的主要看法包括:目前港股市場的中期風險沒有解除,二季度尾端至三季度初期,或見大幅波動並觸底,屆時有機會進入慢牛;美國第二季的通脹若超預期,會導致股債雙殺,美股下跌8%至10%也不意外;港股今年醫藥是大年,生物醫藥是歷史性起點;金融地產估值有安全邊際,等待年中市場風險釋放後進場。
至於近日港元出現的弱勢,儘管業內的看法是港元結餘只要高於1000億元(現時約1600億元),便不會有流動性風險。但實際上對市場的衝擊無法量化,要視乎資金流出的速度、其他相關事件如貿易戰、美國通脹數據、中國金融去槓桿力度的綜合影響。
總的來說,這些風險的釋放,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完成。而這中間,市場避險情緒一定升溫。對投資人而言,現在最重要的是扣好安全帶,做好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