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投行急變陣 抗挖角潮

時間:2018-04-17 03:15:35來源:大公網

  圖:港交所落實同股不同權,最快下半年有首批創新科技公司上市

  創業投資者聯盟召集人 梁穎宇

  港交所落實同股不同權,第一批創新科技公司來港上市,最快下半年成事。正當投資銀行界摩拳擦掌,熱身去搶這批巨無霸級IPO時,沒料竟先中伏,遭一些計劃上市的公司挖角。最近多家知名投行的亞洲健康護理部董事總經理及主管不敵內地初創老闆甘言厚幣,相繼離職轉投創新科技圈,掀開事業里程新一章。

  隨着內地和香港監管機構和證交所大開綠燈,力爭一批最具規模的內地獨角獸掛牌,短期內將有大批新經濟公司排隊上市。由於上市前有大量財務、合規、宣傳推廣工作要做,上市後也要與投資者保持良好溝通,熟悉創新科技、生物科技又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投資銀行家,變得炙手可熱。就筆者所知,美資大行中摩根大通、花旗、美銀美林等首當其衝,近月接連有亞洲生物醫藥投資團隊董事總經理及主管等要員被高薪挖角,蟬過別枝加盟內地創新科技和生物製藥公司,出任總裁、財務總監等要職。

  轉工潮只是剛開始

  能夠找到新出路本是好事,但這些資深銀行家原本任職的投行可頭痛,正值要去打仗的時候,臨門失去領軍主帥。須知要培養一個在策略發展、具體市場運作和人脈方面均可獨當一面的投資銀行家,絕非一蹴即就;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內地企業向這些投資銀行家招手。未來將有更多初創企業籌備上市,意味這次轉工潮只是剛開始,投行流失的資深銀行家擁有豐富醫療健康經驗,市場上懂得生物科技的人卻屈指可數,形成一個真空期,各投行有排頭痛。

  願意投身創新或生物科技做研究、開發新產品和服務的人,大多是所屬領域的專才,擁有博士學歷的科學家。他們擅長做研發或略懂銷售,卻不懂如何在投資者面前講解自己的故事,沒有IPO經驗或沒有時間處理繁重的IPO工作及投資者關係,也不熟悉財務及金融市場運作。一旦決定上市,因過程中需處理大量財務、規劃和合規工作,自然希望能引入一些在金融界或商界打滾多年、累積寶貴經驗和人脈的精英,帶領公司走向一個新台階。

  以筆者熟悉的一家上海知名醫藥公司為例,早前在市場融資籌集一筆資金,反應非常熱烈,集資後手頭資金充裕又有實力新產品,有潛質發展成全球領先藥企,計劃進一步擴大公司規模時,也是第一時間向投行精英招手。對於投行精英來說,生物醫藥是未來最具增長潛力的行業之一,能夠協助這些初創成長,可帶來非一般的回報和成就感,自然有興趣一試,即使要離開熟悉的環境,重新去學習一些新科技也在所不惜。

  香港一向是亞洲金融中心,要找一個投資銀行家不難,惟過往過分專注於地產、金融、零售等領域,要找一個懂得如何評估創新科技企業或生物科技的好手,其實一點都不易。一些經歷過千禧年科網潮,又或是本身讀過或曾涉足相關領域的銀行家,經過一輪挖角後買少見少,投行新一梯隊仍在學習和累積經驗,青黃不接下,短期陣痛難免。

  這一波挖角潮對傳統投資銀行衝擊很大,治標可考慮向外找援兵,暫解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要從根本入手,趁未來將有大批新經濟公司掛牌,提供不少實戰機會,用心栽培下一梯隊,從前線投資銀行家到後勤分析員都要增值,甚至成立專門團隊,招聘時優先考慮一些擁有理科或生物醫學背景的人才,再由經驗豐富的投行家悉心教導,效果可能更理想,有助整體提升本地金融界對創新科技和生物科技的認識。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