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從外貿依存度看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上)\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劉學智

時間:2018-04-04 03:16:03來源:大公網

  外貿依存度代表一個國家的經濟對外國的依賴程度,也可以反映一個國家參與國際經濟的程度。外貿依存度有不同的計算方法,狹義的外貿依存度,是指貨物貿易進口、出口以及貿易差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廣義的對外依存度,除了貨物貿易以外還需要考慮服務貿易、資本投資等跨進資金收支情況。外貿依存度越高,更容易獲得國外資源,有助於優勢互補,促進經濟發展;但對外依存度越高受到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就會越大,抗風險能力越低。

  外貿依存度多高為好並沒有準確的標準,不同國家有不一樣的情況,經濟規模、產業結構、發展階段都會影響到外貿依存度。通常情況,在相同經濟水平下,經濟規模越小外貿依存度越高;經濟規模越大依存度越小。

  在產業結構上,國內經濟產業結構越單一,對外依存度相對越高,需要國外產業互補;國內經濟產業結構越完備,對其他國家的產品需求越小,對外依存度也就越小。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依存度也會顯著變化,經濟發展早期基礎產業較為薄弱,對外依存度較低;經濟發展中期,特別是以工業為主要產業的時期,對外依存度相對較高;經濟發展後期服務業比重上升,對外依存度又會降低。

  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外貿依存度持續上升,高點出現在2005至2006年,之後又逐漸回落。從外貿依存度走勢來看。改革開放之後的30年,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重要的作用,外向型經濟特點明顯。到了2006年之後,外貿依存度逐漸下降,這時候迎來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時期,逐漸從外向型經濟向內向型經濟轉型。

  中國進出口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在2006年達到頂峰,佔比高達64.24%,之後逐漸降低。

  截至201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佔GDP的比重降至33.6%,基本降到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預計未來該比重還會下降,可能降到20%左右。雖然中國外貿進口依存度低於出口依存度,但部分產品的對外進口依賴性特別強,例如原油、大豆、飛機等。

  如果從廣義的對外依存度來看,中國近幾年出現非常明顯的轉變。考慮到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收益之後的總對外收支狀況,也就是國際收支中的經常項目和投資項目合計差額佔GDP的比重,自2010年以後逐漸下降,在2016年已經低至1.44%,差不多降到改革開放之初的水平。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