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三門外漢創建農業科網企

時間:2018-04-02 03:15:16來源:大公網

  圖:呂敬平(中)、桑春明(左)、張濤(右)三人成立的鑫雲農公司經過鳳岐茶社的孵化,目前發展勢頭良好

  投資鑫雲農是一次喝茶的成果。鑫雲農成立於2017年11月。在此之前,三個70後老闆有各自的人生軌道。呂敬平是山東壽光一家農資店老闆,年營業額超過2000萬元(人民幣,下同)。桑春明做着蔬菜批發生意,名下有兩家農業合作社。張濤則是化肥經銷商。

  三人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三人也面臨着同樣的困境,傳統農業和農資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他們也都在尋求出路。

  201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呂敬平正好出差上海,會後去了烏鎮,轉到了鳳岐茶社。「互聯網+農業」的創意讓呂敬平倍感興奮,但回來就放下了。「主要是對互聯網很難理解透,也不知道具體怎麼加到農業上。」呂敬平說。

  2017年5月,茶社的顧問傅實回壽光老家休養,他時常約着三人在河邊一起喝茶。喝了半年的茶,通過對三人專長的分析,也根據壽光蔬菜種植現狀,傅實為他們度身定做了一套「互聯網+」方案。聚焦「食品安全」,鑫雲農定位在農業信息服務、智能化大棚建設(以下簡稱「雲棚」)和農產品質量追溯。通過大數據,鑫雲農可以幫助菜農合理施肥、科學用藥、精細化管理以及技術指導,並為其開拓高端銷售渠道。

  桑春明說,在這套「互聯網+」系統裏,他們三人的優勢實現了充分互補,資源也進一步整合。他笑着說,三個互聯網的門外漢,竟撐起了這個互聯網科技公司。

  鑫雲農成立不到三個月,已建立了「一物一碼」追溯體系,農技專家已在「雲上農校」直播種植技能,線上商城和線下銷售渠道順暢……傅實說,一家普通公司做完這套系統,最少要半年時間,投資最少300萬元。但在鳳岐茶社的孵化過程中,鑫雲農僅用了20%至30%的投資,便實現了輕資產運營。

  在傅實看來,大數據農業平台,解決了傳統農業企業初創的技術短板,短期內即可實現技術升級。同時,平台還解決了農業標準化的問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