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鳳岐茶社總經理傅騫(右二)為到訪的浙江省長袁家軍(前排左一)介紹茶社的詳細情況\受訪者供圖
山東壽光金基禽業一棟1200平方米的雞舍裏,安裝了31個傳感器,時時採集溫度、濕度、氨氣等數據,近四萬隻蛋雞享受着舒適的生長環境。該公司負責人陳平在家就可以實現雞場的遠程操控。金基禽業是鳳岐茶社孵化的企業之一。利用鳳岐茶社的大數據農業創新創業服務平台(以下簡稱「大數據農業平台」),互聯網技術與基因植入到傳統農業中,在不到兩年時間內,鳳岐茶社在全國投資了60多家農業初創企業。\大公報記者 丁春麗濟南報道(圖/文)
「鳳岐茶社孵化的企業中,近三成是傳統農業企業。」鳳岐茶社總經理傅騫介紹,這主要是源於大股東果殼視界。作為內地最早的物聯網公司之一,果殼視界早在2006年就開始進行「智慧農村」的技術研發。其物聯網技術已在11個省100多家企業應用。
鳳岐茶社擁有九個公共技術支撐平台,包括:智慧農業、全程可追溯、智能硬件、視頻共享等。傅騫說,中國傳統農業以家庭為主,生產過程很難標準化,對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有一定影響。缺少標準化的高品質,對於投資人來說,意味着無法進行估值,這讓基金以及各路資本「望而卻步」。他和眾多投資機構接觸下來的感受是,對農業進行物聯網改造是吸引農業產業基金投資的前提。
開發大數據農業平台
內地專注於農業的創服機構非常少,一是傳統的做法收益難以保障,二是需要長期的技術和經驗的累積。在傅騫看來,農業其實有着很高的「門檻」,鳳岐茶社只是更早站在了農業的「風口」。
鳳岐茶社獨樹一幟的地方,在於它集中資源對孵化企業進行技術注入。茶社開發的大數據農業平台,發揮了關鍵作用。
浙江桐鄉華騰牧業是一家從事養豬的企業。2015年7月,鳳岐茶社對其進行了互聯網改造,剛出生的小豬仔被消費者「領養」一空,領養者可以實現「互聯網養豬」,像網絡寵物一樣在手機上對其餵食、餵水等遠程操作,並實時看到豬的生長環境。
鳳歧茶社的助理總經理董明睿介紹,注入互聯網基因,讓華騰牧業的估值,從2000萬元(人民幣,下同)迅速增至10億元。和華騰牧業一樣,貴州綠澳農業、浙江丁鄉食品、江蘇顧教授大米、山東鑫雲農等眾多企業在短期內獲得快速發展。
探索可複製孵化模式
先是用互聯網技術改造企業,為企業注入技術,引入風險投資、完善產業鏈,這是鳳歧茶社孵化模式的四部曲。傅騫說,鳳岐茶社正在全力打造一個大數據農業雙創生態圈。在其搭建的互聯網平台上,融通資本、技術,進而高效地孵化更多企業。
傅騫認為,鳳岐茶社是一個「互聯網+眾創空間」模式的孵化器。它幫助傳統產業借助互聯網進行轉型升級。茶社希望通過孵化的樣板企業的成功模式,為傳統農業探索一條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