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一國兩制」新階段 香港發展三大問題

時間:2018-03-29 03:15:38來源:大公網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標誌着中國從憲法(修訂後)到國家領導機構新人事安排,以及執政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全面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相應地,香港特別行政區也進入了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新階段——香港社會各界開始普遍接受「一國」是「兩制」的前提和基礎。這一點,反映在「兩會」期間香港進行現屆立法會四個議席補選結果上。

  反對派政治團體企圖掩蓋這一點,把他們在今次的補選失利歸咎於有人競選策略不當和地區工作不夠。但是「紙包不住火」,若干親反對派學者不得不承認,反對派在今次會補選失利有兩大因素,一是他們喪失了中產階級和基層支持者的聯盟;二是他們未能向傳統支持者和中間群眾提供關於香港出路的具說服力的願景。

  愛國愛港陣營的主動角色

  問題是反對派有無能力克服這兩大因素?反對派政治團體不是沒有認識到既爭取中產階級又爭取基層的重要性,君不見他們既大力鼓吹傳統核心價值又主張民粹主義。關鍵在於反對派沒有能力解決香港向何處去問題。

  香港向何處去,不是由反對派的政治立場和主觀願望來決定的。新世紀全球格局巨變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規定了香港必須也只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從而也規定了反對派或者轉變政治立場、放棄不切現實的主觀願望,或者被時代潮流淘汰。這是「一國兩制」新階段香港政治第一個大問題。

  與此相關聯的第二個大問題,是愛國愛港陣營,尤其中堅力量能否向香港居民提供香港向何處去的思想指引。

  立法會和區議會競選是兩大對立政治陣營比拼誰有力量爭取香港選民(居民)支持,積極的態度是把自己做強做大,而不是指望對手更弱甚至犯策略性錯誤。愛國愛港政治團體在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時曾相繼發表各自關於香港向何處去的宣言,今天應當回頭去審視是否跟上了香港必須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時代潮流。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既要充分發揮香港所長以滿足國家所需,也要逐步而積極地爭取國家對香港同胞和內地同胞一視同仁。愛國愛港政治團體應當在這兩方面都提出新思路新對策,把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落到實處。香港愈來愈多居民既能在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得到職業的拓展,又能分享由此而來的利益,愛國愛港陣營在香港社會的基礎自然會得到擴展。

  中間群眾是兩大對立政治陣營必爭之地。在今次立法會補選中,一位以獨立人士面目參選而獲得可觀選票者提出「比建制更務實,比『泛民』更拚搏」的競選口號。耐人尋味的是,此人為什麼不提出「比『泛民」更務實,比建制更拚搏」的口號呢?在此人及其支持者心目中,建制派在哪些地方不夠「貼地」?

  既腳踏實地又高瞻遠矚;既努力解決香港居民眼前面對的各種問題,又引導他們關注香港中長期發展;既給群眾送去實實在在的利益,又點亮他們心中的火焰,這是愛國愛港陣營尤其中堅力量必須達至的議政參政的境界。

  特區政府擔負着帶領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任,是「一國兩制」新階段把維護中央對特區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的紐帶。「一國兩制」新階段香港政治第三個大問題是政府如何積極作為。

  推動反對派轉變政治立場

  政府應當既推動反對派政治團體轉變政治立場、放棄不切現實的主觀願望,也支持愛國愛港陣營發展壯大。

  對於反對派,必須堅持「一國兩制」原則,堅決遏制「本土自決」和「港獨」。現屆政府把原擬今年下半年推出關於《國歌法》本地立法工作,提前於上半年展開,是政治上有擔當的表現。有關決定在3月11日立法會補選前宣告,是政治上有自信的表現。

  在今次立法會補選中,多位從上屆政府退任的問責官員主動為愛國愛港候選人站台拉票,是特區政府新氣象。主要官員政治問責制向行政長官負責,也向中央負責。他們在任內爭取愛國愛港陣營支持,離任後支持愛國愛港陣營,是他們政治選擇的應有之義。

  「政治中立」原則本身不是中立的,而是服從特定歷史社會條件。港英時期公務員政治中立原則建基於香港效忠倫敦。今天,香港已回歸祖國,忠於國家應當是「一國兩制」新階段特區公務員政治中立的前提和基礎。

  2016年11月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條的解釋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條所規定的宣誓,是該條所列公職人員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香港特別行政區作出的法律承諾,具有法律約束力。」亦即是說,「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區」是既效忠國家也效忠香港特別行政區。在香港特區談論政治中立,談論法律不受政治干預等,都必須以此為前提和基礎。

  資深評論員、博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