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主席黃建業(中)、副主席黃靜怡(右)及董事總經理黃子華(左)
大公網3月28日訊(記者 趙建強)美聯(01200)公布全年業績,去年收益52.94億元,按年升約4.29%,創上市後新高,純利1.93億元,除大幅按年上升逾17倍外,亦創5年新高,派息每股5仙。主席黃建業稱,去年一手私樓、二手住宅、工廈、寫字樓、商舖及純車位註冊宗數及金額均按年「全面上升」,料今年全年本港樓價可再錄10%升幅,攀登歷史新高位。
美聯指,去年香港整體物業市場銷售活動交投熾熱,根據土地註冊處數字,2017年物業註冊宗數及金額分別為83,815宗及逾7,260億元,較2016年分別高出14.8%及36.3%。金額增長幅度遠超註冊宗數,是基於高檔物業市場表現異常強勁,以及去年樓價錄得雙位數字升幅的原故。
黃建業展望今年稱,雖然中美兩國計劃向對方的進口商品徵收關稅,是本地樓市的不明朗因素,惟香港地區經濟基礎仍然良好,除非爆發大規模貿易戰,對內地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並衝擊香港經濟,才會大幅波及本地股市及樓市,料目前對樓市的影響輕微。他估計,在目前香港失業率僅2.9%近20年來最低,政府預測今年經濟增長3至4%,市場資金充裕,皆有助刺激經濟環境持續向好。
黃建業指出,目前本港在重重辣招及銀行壓力測試等措施下,置業門檻設定得極高,市民上車困難。新特首上任後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以置業為主導,以增加供應為主軸的措施,看來是將房屋政策重點轉移至增加供應,相信有助疏導各階層置業需求。加上今年二月底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亦無提出任何收緊房屋政策措施。他認為,如政府將房屋政策重點放在供應管理而不是壓抑需求的話,本地樓市將會得以健康發展。
美聯集團董事總經理黃子華表示,沉重的印花稅及嚴格的按揭貸款要求早已成為本地樓市新常態,自2012年以後,香港整體物業註冊宗數從未達到十萬宗水平,行業競爭環境因此越趨激烈,當中尤以新盤成交的競爭最為激烈,預計2018年平均每月約23個代理爭奪一宗一手住宅成交,二手方面則出現平均每月近10個代理爭奪一宗成交的現象,與去年大致相若。
如市場氣氛持續改善,亦可能促使競爭對手積極擴張,形成更激烈競爭環境。集團要在行業競爭中領先同業,須強化資源分配,以及提高一手市場佔有率。他認為,香港地產代理業的成功關鍵因素涵蓋完善的分行網絡、線上及線下平台、專業銷售團隊及穩健的財政背景。集團繼續銳意加強以上領域的優勢,及積極尋找機遇,為現有主要業務製造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