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探索式教學─牢固記憶

時間:2018-03-14 03:15:48來源:大公網

  美國教育理論中有所謂「探索式教學法」(Inquiry Teaching),又稱「發現法」或「研究法」,意思是讓學生自己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去獨立探究問題,老師只是給予事例和問題從旁協助。有關理論是來自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及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主張兒童自行建構探索而來的知識和技能,以牢固地記憶所學東西。縱使美國人崇尚自由和個人,甚至有人把此法視為解決華人學生缺乏創造力的靈丹妙藥,不過卻在當地受到不少批評。

  八十年代美國老師必修

  在執行時,最大問題是花老師大量教學時間,把本來數分鐘就能講透的課文,要花一個星期去讓學生探索。不少研究指很多時學生什麼也探索不了,有學生甚至訂下「以探索重新發現牛頓定律」等「創意題目」,讓老師哭笑不得。有學者認為,此法最大問題是把心理學認知的理論,生吞活剝的應用在課堂中,容易引發大混亂。

  不過,對於一些本身就是混亂的學校,此法又能帶來曙光。例如,當地一些校風極差的學校,上課時學生不受控制地打人或大聲說話,老師反正無力讓學生靜下來聽課,便索性給題目餘下的學生,讓他們探索不同課題。據說,美國在八十年代入職的準老師,必須掌握「探索式教學法」才能「下山」。

  近年,有研究人類學習和認知心理研究指「探索式」學習若要成功,參與者須先熟練地掌握相關知識,甚至是「專家級」才有效。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