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所謂「才子」,在免費報小框子上說:「中國人的故事不感人。」他以中國導演馮小剛的電影《芳華》不受外國人歡迎,借題發揮,並引述馮小剛的話說:「中國人是造假的民族,憑什麼讓別人聽你的故事?」
「才子」舉《舒特拉的名單》,《雷霆救兵》等外國片,表示人家反映事實。言下之意,不會造假,所以感人雲雲。他說:「中國人雖然有苦難的經歷,卻永遠不能真誠面對自己的靈魂,又如何感動別人?」「才子」故意不提的是,中國人的苦難,雖然因為自身腐朽,卻其實更拜外強豪奪所致。
參觀港珠澳大橋,來接待我們的是大橋管理局行政總監,也是黨委副書記韋東慶先生。
韋書記去過美國柏克萊大學做訪問學者,精通英文,有國際視野,他說在九十年代留美期間,從華僑口中聽到有關華工被「賣豬仔」到美國開荒,鐵路完工後,卻被白人縱火燒屋驅趕的悲慘故事,使他感到震撼,強烈感到自己內心泛起的「祖國需要我」的呼喚,所以他決定回國,而他回來了,趕上偉大的世紀工程。
大橋上,只見這位戴着工程帽,穿着工作靴,談吐溫文爾雅又充滿熱誠的學者書記,娓娓道出施工的種種困難與解決過程,許多有關大橋的冷冰數字,從他口中說出來,卻變成是滿腔熱忱的迸發,滿懷壯志的展示。更使我深受感動的,是他那全心全意要投入國家建設的志向和情懷,正是他這種心志,使他的語調充滿民族自豪感,牢牢抓緊了參觀者的心!相信也因此而融合了整個建橋團隊,萬眾一心,遇難解難,遇險化險!
車過伶仃洋,忽然想起文天祥,他帶着南宋殘兵,在崖海一帶和蒙古兵決戰,戰船沉沒,全軍覆亡,戰士浮屍布滿海上,身為丞相和統帥的他被俘,誓死不降,留下表明忠貞的千古絕唱:「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山河破碎,國破家亡,身世飄零,國與家與個人,命運何曾分割?
今天的伶仃洋,聚合了英才,閃耀着光芒,世紀建設令祖國吐氣揚眉,一洗前恥,今天的中國人,正將自己的丹心和七百年前詩人的丹心,結成一片,共圓民族振興的夢。
韋書記侃侃地跟我們談橋,我卻深深地感動於中華兒女的豪情壯志中。
這份感動,又豈是那些黃皮白心之輩所能明白和體會的?
誰說中國人的故事不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