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區諾軒「獨」性顯露 選舉主任需果斷DQ/鄭赤琰

時間:2018-03-08 03:15:28來源:大公網

  區諾軒在其競選活動的公開發言中,自言是代表「民主派」出來競選,而民主黨一眾「大佬」亦賣力為其站台。

  在此本文要提醒民主黨的是,作為反對派第一大黨,其一言一舉,尤其是參與立法會選舉這麼重大事件,必須非常小心謹慎,任何有違《基本法》、損害「一國兩制」的人和事,都不應將之牽涉其中。若真如一些人所言,區是代表民主黨參加補選,是民主黨「臨危授命」出選,故區諾軒展開競選工程後,民主黨大佬空群而出為區諾軒站台撐場,但民主黨背後動機到底是什麼?民主黨無論以何藉口,支持「港獨」「自決」者參選都不應是民主黨該做的事。

  撐區諾軒是自尋短見

  首先,民主黨為爭取港島區議席,理應派出黨內有孚眾望,又有代表性人物出選,何解偏要臨危授命一位被指為有濃厚「港獨」色彩的人物出選,這樣的人物不論當選與否,均對民主黨非常不利。一來,若區諾軒當選,他仍在議事堂內鐵着臉堅持其所謂的「言論自由」,大放涉及「港獨」「自決」的厥詞,繼續當眾焚燒《基本法》,他最終被告上法庭被褫奪議員資格的機會率高達五成。民主黨也肯定會淪為輸家,因為一旦沾上「港獨」,儘管該黨信誓旦旦說支持《基本法》與「一國兩制」,但信譽定必受損;二來,若區諾軒敗選,民主黨便要負上「枉作小人」的責任,何苦來哉。也許民主黨經過盤算後,認為因為「港獨」「自決」被DQ失去港島區議席的羅冠聰很吃得開,推舉區諾軒參選可吸納羅冠聰的選票。必須指出的是,羅冠聰喪失議席,全因為其鼓吹「港獨」「自決」的背景和言行,倘若區諾軒也落得相同命運,民主黨還能自稱清白嗎?

  其次,「臨危」而不授命區諾軒出選可以嗎?如果真是因為「臨危」而有此考慮,那更是匪夷所思的想法。「臨危」何所指?肯定不是民主黨「臨危」,因為這次補選的一席原本就不屬民主黨的,贏輸這一席,絕不至危害到該黨存亡,因此「臨危」肯定另有所指。這一來便會令人想起所謂的「臨危」是害怕「港獨」後繼無人,因此找來了區諾軒這位既敢公開焚燒《基本法》,又敢找反華政客和田健一郎為其站台的人參選。一旦他當選,「港獨」「自決」便有繼承人進入立法會了。如果民主黨真的有這種「臨危」想法與做法,那是自我走上政治絕路,也是與創黨元老司徒華在黨內一再堅持要「愛國愛港」宗旨相違背。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香港代表團全體會議上,中央領導人也再三表示:「對『港獨』零容忍。」民主黨在此零容忍聲中還刻意用「臨危」去推舉區諾軒參選,那會將自己置於「沒頂」的「港獨」漩渦中,因為誰也沒法救「港獨」於「臨危」中。

  焚燒基本法行為惡劣

  說到區諾軒焚燒《基本法》與公開主張「港獨」「自決」,這與其說是「勇氣」,倒不如說是「無知」,更不是「言論自由」。

  明知跳樓自殺會死的人,偏選擇跳樓輕生,有關行徑並非勇者所為,而是弱者的表現。弱者是因為他不敢面對生存的挑戰,選擇一死了之,以為這是快捷解決人生的辦法。

  面對「一國兩制」實踐這個艱鉅的挑戰,鄧小平早就說過:這是史無前例,要堅持收回國家主權統一。香港只有推行「一國兩制」,將港制「五十年不變」才能維持香港的安定與繁榮。對國家來說,這是艱鉅的任務,因為「兩制」有分裂主權的危險。對香港來說,要「獨立建國」,不僅英國無法推動,港人更不可能做到,因此與其「求獨自殺」,不如努力促成「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由此可見支持《基本法》、支持「一國兩制」才是極具勇氣面對政治現實的表現。

  區諾軒在其招待記者會上,對有關「港獨」「自決」言論,辯稱是在維護自己的言論自由雲雲;甚至說《基本法》已賦予港人選擇「自決」權利,也可按自己意願決定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首先指出的一點是,早在法院裁定梁游等人誓詞違反《基本法》而褫奪議員資格後,已說明身為議員必須忠貞職守維護《基本法》,否則便違憲也沒資格當議員。

  由此說來,區諾軒既然參與立法會補選,其言行從參選一刻開始已不受一般的言論自由所保護,而要受到監察,不容有人藉參選大談「港獨」「自決」。因為他所說的所做的,都是藉選舉去實踐其「港獨」「自決」政治主張。更嚴重的是,一旦他成功晉身議會,可能會公然違抗《基本法》在議事堂內發表「港獨」「自決」言論,故這種違憲行徑應從參選一刻加以檢舉,不能待他當選進入後議會才追究。

  選舉主任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時,已有梁天琦涉「獨」被取消參選資格的先例,但仍然有梁游兩人參選當選,兩人在選舉宣傳品中已有違憲的文宣,梁頌恆公開表明自己是代替梁天琦參選,二人最終亦因為未有依法宣誓被DQ。今次區諾軒的「獨」性已有目共睹,而且在報章也有揭發,選舉主任如不盡快採取行動,切勿等到其當選後再由法庭處理,那是執法不力,有將球踢給法庭,恐推卸職責之嫌!(港島區候選人尚有陳家珮、伍迪希、任亮憲)

  原香港中文大學政治系主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