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監管變革驅動 金融科技從台前到幕後

時間:2018-03-08 03:15:24來源:大公網

  圖:金融科技日漸滲透到日常生活,未來,新技術的應用、非現場的即時監管將成為將來主要監管方式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圍繞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提出了加強金融機構風險內控,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健全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監管,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等一系列具體要求。表明未來一段時間,防控金融風險、強化金融監管仍將是金融發展的重中之重。/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李瑩

  一、服務監管與合規將成為金融科技新機遇

  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金融機構提供了新的獲客手段,提升了活客能力。國內金融機構將新技術運用於管道、獲客等前台業務已經較為成熟。伴隨國內金融風險時有爆發,金融監管缺陷暴露,在去年一系列監管調整之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仍秉持金融嚴監管態度。

  在「實質重於形式」和「穿透式」監管要求下,一方面,監管部門存在利用新技術豐富金融監管手段,提升監管效率的內在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也將在內控合規和風險管理方面運用更多科技手段改造和升級;此外,金融科技公司也將抓住監管變革所帶來的發展機遇,研發在監管和合規領域的技術應用。因此,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服務監管和合規,將成為下一階段金融科技發展的新機遇。

  監管科技作為金融科技的一個分支,國際金融協會將監管科技定義為「能夠高效和有效解決監管和合規性要求的新技術」。如果按照監管與技術的融合深度將監管科技的發展分為工具應用、效能改善和方式變革三個階段。那麼,筆者認為當前國內監管科技實踐正處於第二階段末和第三階段初期。加強資訊系統建設,推動監管數據的統一收集、提升數據獲取的即時性、促進資訊分享和數據挖掘才能真正實現監管效能的改善。在資訊和數據融合統一的基礎上,建立數據驅動的監管和演算法監管,才能最終實現監管方式的變革。

  二、監管科技重視程度提高,已在多個領域推進

  提到監管科技,可能更多想到的是監管部門運用新技術來提升監管水準。其實,加強監管與合規建設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監管科技既可以為監管機構加強監管所用,也可以為金融機構提升合規建設所用。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成立金融科技委員會以來,監管部門運用新技術,提升監管效率的步伐在加快。與此同時,金融機構運用監管科技降低風控合規成本方面也在快速建設過程當中。初步梳理下來,監管科技已經在以下六個領域有所突破:

  一是金融監管平台建設。統一的金融監管平台和基礎設施有助於加強監管的穿透力度。全國銀行業理財資訊登記系統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實行集中統一的電子化報告和資訊登記,開啟了對銀行理財市場、業務和產品的全方位監管。近年來,監管部門也在運用雲計算、分布式、大數據等新技術對基礎設施進行了升級和改進,比如網聯平台所建立的基於分布式雲計算的金融基礎設施就是監管實施支付體系監控、支撐政策落地、推動行業宏觀調控和創造市場規範價值的理想載體。

  二是監管報告流程數位化。紙質監管報告的數位化,可以減少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的人力資源成本支出,有效降低成本。監管科技當前已在監管報告自動生成、客戶或員工資質審核等多方面大幅降低人員工作量。此外,系統的對接與流程的再造可以強化金融機構對監管法規的理解能力和應變能力,更好實現對監管制度的執行和落實。

  三是反洗錢調查。人民銀行近年來根據業務發展分步上線,不斷升級反洗錢監測分析系統、反洗錢監管檔案系統,為反洗錢、反恐怖融資以及打擊各類經濟犯罪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在虛擬的網路環境裏如何確認用戶的真實身份,成為網路應用的關鍵所在。指紋、人臉等生物色別技術在金融業的廣泛應用,增強了金融機構對客戶的審查能力,有助於反洗錢相關政策的落實。

  四是交易監控。運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等技術能夠從大量的交易行為中發現更多的違規犯罪線索。比如,已經投入監管實踐的上交所和深交所大數據監察系統,運用機器學習技術從交易風格、持倉特徵、投資偏好、歷史監管資訊等維度對投資者進行了「全息高清」畫像,為更準確地識別判斷異常交易模式提供了智能化參考。

  五是風險管理。金融機構風險管理中對各類風險指標的預測,都依賴建模、情景分析、壓力測試等。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能夠快速處理大規模數據,對更多的變數進行分析,通過模型自我迭代優化,降低情景失真,更好地進行情景測試。還可以實現壓力測試的動態化,幫助金融機構及時發現風險並採取處理措施,防止風險積累。

  六是監管諮詢。人工智慧技術能夠通過案例推理、比較差異、全局化計算和評估風險等手段,為金融機構甚至是監管機構提供諮詢服務。2016年IBM收購了Promontory金融集團,共同發展人工智慧系統,幫助銀行應對金融監管。推出的Watson系統通過快速處理和學習法律法規和案例,分析不同國家監管檔之間的關聯性和差異性,可以幫助金融機構理解監管要求、提高對潛在金融犯罪的洞察力以及管理財務風險。人工智慧技術還能夠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開展金融監管政策效果的檢驗和評估,未來甚至可以基於金融理論與實踐完善監管指標體系,成為市場決策者的智囊。

  三、監管科技發展展望

  一是監管科技基礎設施將進一步完善。加強金融監管,必然要求監管部門掌握金融體系各類風險相關數據。建立各監管業務之間、各市場之間的資訊關聯,實現跨機構、跨境、跨帳戶的交易運行監控,對加強金融監管具有重要意義。基於此,預計未來基於新技術的統一的金融監管資訊平台建設將進一步加快。

  二是監管科技助推功能監管加快實現。伴隨新技術在監管科技領域的深入應用,監管機構與金融機構實現平台的對接將成為發展趨勢。金融監管一旦進入到交易層面,就能夠通過產品表面的複雜形式看清業務的實質,甄別跨行業、跨市場等複雜業務的屬性,使目前以機構為導向的監管逐漸弱化,強化穿透式監管和功能監管。

  三是監管科技生態加快建立。2015年以來,英國金融監管機構積極參與監管科技生態建設,通過「監管沙箱」、「創新中心」、「加速器計劃」等機制支持和引導金融機構理解金融監管框架,識別創新中的監管、政策和法律問題。國內來看,監管科技的推進也離不開監管部門、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等多方的共同參與。

  根據國家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要求,包括金融大數據標準體系在內的一系列金融業標準體系的建設步伐將進一步加快,有助於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更好地發揮市場各方力量。

  四是非現場即時監管將成趨勢。市場上對監管科技持積極樂觀態度的觀點認為,未來監管科技存在取代人工監管的可能性。程式化的監管有助於市場公平公正,但保持監管合理自由裁量權也是應對持續動態變化金融市場的必要條件。監管科技水準的提高需要專業人員持續的輔導,以避免技術風險和道德風險。

  未來,新技術的應用會減輕監管部門在現場檢查和書面調查方面耗費的大量人工,非現場的即時監管將成為未來的主要監管方式。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