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了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需要加快經濟轉型步伐
中共中央建議修改憲法部分內容,其中包括修改憲法中「國家主席及副主席不得連任超過兩屆」的規定,此舉有利政策延續,尤其是中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穩定的政治環境與管治領導極其重要,有助政策落實推行與達到預期效果,以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大業與現代化強國目標。
政策延續可加快經濟轉型
為了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需要加快經濟轉型步伐,增長動力從出口轉為出口與進口、從投資轉為投資與消費拉動與從工業轉為工業與服務業拉動,但這不可能一蹴即就,需要一段時間與過程,因而未來十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其間穩定政治環境與管治領導顯得相當重要,令政策具有延續性,是中國經濟轉型成敗重要關鍵因素之一。
事實上,特朗普上台之後,推行民粹與保護主義措施,構成美國以至世界經濟不穩定與不確定性政策風險。
深化結構改革釋放新動能
其實,近年中國經濟發展成績有目共睹,經濟總量由一二年的五十四萬億元人民幣增加至一七年的八十二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位,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逾百分之三十。同時,中國創新表現突出,近年創科開支年均增長百分之十一,持續高於經濟增長率。根據最新數字,一七年中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支出預計達到一萬七千六百億元人民幣,比一二年大增百分之七十點九,創新能力排名從一二年的世界第二十位升至一七年的十七位,湧現以蛟龍、天眼、悟空、墨子、慧眼為代表的重大創新成果,而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也帶動產業升級轉型,產生新增動能,人均GDP有望由目前八千五百美元上升至二○二五年的一萬二千美元。
為了保持當前創新驅動發展、增長質量持續提升與人均GDP收入從中高收入水平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等良好的發展勢頭,修改國家主席與副主席不得連任兩屆規則有其必要,穩定政治環境可深化去產能、去庫存與去槓桿等供給側結構改革,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從而釋出新增動能,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近代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復興大業可期。
對於全球化發展而言,中國穩定政治環境與管治領導,全球經濟也將受惠。十九大提出發展多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除了深化改革對外開市之外,落實「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也是重中之重,以構建互利共贏的世界經濟新格局。
助力全球化抗衡貿保主義
值得留意的是,近日世界貿易組織警告,美國推出連串的懲罰性關稅措施,正增加全球爆發貿易戰風險。繼今年一月對進口太陽能板與洗衣機徵收懲罰性關稅之後,美國商務部羅斯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理由,建議對鋼鐵、鋁進口實施高關稅,香港也受到牽連,鋁材關稅率高達百分之二十三點六。
其實,去年首十個月,香港出口到美國的鋁材不到三千萬美元,佔美國鋁材入口總量不足百分之零點二,如何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因此,國際社會期望中國保持穩定政治環境,擔當引領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的重要角色,抗衡美國貿易保護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