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調高地積比增供應可行/大衛

時間:2018-02-27 03:15:47來源:大公網

  圖:分析認為,解決住宅發展用地不足問題是遏抑本港樓價繼續瘋漲的最有效的方法 中通社

  解決住宅發展用地不足問題成為特區政府當務之急,也是遏抑樓價繼續瘋漲的最有效的方法。面對住宅樓價持續破頂,市場期望當局有新思維,在明日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可提出短中期有效增加土地供應的良方。

  無可否認,大規模填海造地是根治土地荒的良策,可惜遠水不能救近火,適度調高地積比率,可以最短時間內增加住宅地皮供應,紓解發展土地緊張情況,值得當局深入考慮。

  紓解短期住宅地皮緊張

  目前市區住宅物業發展的地積比率最高一般為八倍,即地皮面積一萬方呎,可建住宅樓面為八萬方呎,而位於新界地區,普遍列作中低密度住宅發展用途,因而地積比率可能低至三倍或以下,未有達至地盡其用。

  例如當局曾對面積一百七十公頃的粉嶺高爾夫球場用地的發展潛力進行評估,即使全面發展,估計可提供一萬三千個住宅單位,容納三萬七千人口,主要是基於地積比率只有三倍而已。若然地積比率提高至五倍,興建住宅單位數目便可大增到二至三萬個,容納人口亦增加至六萬人。

  在當前住宅發展用地不足的情況之下,研究放寬住宅發展項目的地積比率限制實在刻不容緩,只要稍為將地積比率倍數略為上調,隨時額外倍增住宅單位,大大紓解中短期住宅供應不足問題。

  啟德發展區可優先考慮

  不過,放寬地積比率無可避免令住宅物業發展密度增加,影響居住環境,但目前住宅地皮供應緊張問題十分突出,當局需權衡利害輕重,想方設法解決住屋問題,況且只是適度上調地積比率,相信社會上會有不少支持聲音。

  其實,政府未來十年建屋目標中,興建二十八萬個公營房屋,仍有約四萬單位的土地未有着落,予人本港住宅發展地皮不足問題在中長期都難以解決的印象,形成當前盲搶樓的市況。

  位於市區有完善交通配套設施、對附近環境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的地區,應該列為優先考慮上調地積比率的對象,當中仍在規劃與建設階段的啟德新發展區可成為首選,這為市區最大住宅發展新供應來源,透過規劃設計有助降低居住擠迫感,目前啟德新發展區最高地積比率只為六點五,仍有很大上調空間,額外增加大量住宅樓面。

  新界建屋量隨時可倍增

  除了啟德新發展區之外,位於新界新市鎮也有上調地積比率的條件。例如古洞北與粉嶺北兩個新發展區,地皮面積超逾六百公頃,但目前規劃只提供六萬個公營房屋,即每百公頃僅建一萬個單位,具有條件上調地積比率。

  以洪水橋新發展區為例,佔地逾二百公頃,但可建六萬個單位,即每百公頃提供三萬單位,只要古洞北與粉嶺北新發展區地積比率與洪水橋新發展區地積比率看齊至約五倍,建屋量隨時倍增。

  由此可見適度調高地積比率,對增加公私營住宅供應量效用十分顯著。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