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將會改制,以吸引更多公司在當地上市,無獨有偶地,港交所近日亦積極準備容許公司以同股不同權的方式在港上市。連同早前新加坡和英國等都有類似的安排,反映各國為了全力吸引獨角獸到當地上市,都不惜放寬規管的尺度。但各國證券監管機構應謹記2008年金融海嘯的教訓,即使是要放寬規管,亦應適可而止,切勿讓金融危機有機會捲土重來。
所謂獨角獸,泛指估值超過10億美元而又未曾上市的企業。早前一項統計指出,去年新增的獨角獸企業共有57家之多,反映出在科技進步及經濟復甦下,盈利能力強勁和營業前景不俗的企業正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然而,除了新入榜的57家企業外,還有很多跨國巨企,包括Uber、沙特阿美、Airbnb等,雖然正密鑼緊鼓籌備上市,但到了今天,還未得知最終落戶何地。
在芸芸獨角獸中,沙特阿美要算是最吸引,因為集資額將高達1000億美元(約7800億港元),有望成為全球集資規模最大的新股。為了吸引沙特阿美,英國金融監管部門去年曾與該公司的領導層開會,並準備改變上市規則,容許其流通市場的股份低於原來規定的兩成半而以作招徠。
另一家惹人垂涎的是小米,雖然其集資額目前還未得知,但該公司目前的估值已達1100億美元,成為各交易所爭奪的目標。然而,小米的上市計劃目前還未敲定,為此,新加坡早前正式拍板讓不同股權架構公司上市,並將於數月內制定條例,讓雙重股權架構的公司「短期內」於星洲市場掛牌,明顯地是與跟香港搶奪例如小米等IPO新貴。
各地交易所紛紛研究改變上市條例,除因為要吸引獨角獸外,亦是受到全球監管意識再次轉弱的影響。事實上,金融海嘯過去多年後,金融監管機構的防衛意識已漸漸鬆懈,在規例的執行上,有着更大的彈性。但問題是,全球在十年前爆發的金融海嘯,其中一個主因便是金融監管過度寬鬆,各國監管機構如今為了吸引獨角獸而不惜放寬規管,唯望監管機構們懂得適可而止,以免自毀長城,讓金融海嘯有機會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