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人幣國際化雲帆再起 高質量發展風險為先

時間:2018-02-12 03:15:31來源:大公網

  圖:中國人民銀行上月發文完善和優化人民幣跨境業務政策,釋放積極信號

  2018年新年伊始,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的外溢性導致國際金融市場同步波動,系統性風險隱患揮之不去,再次暴露了現行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無法克服的內在缺陷,需要加快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進程。人民幣國際化乘勢而起,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學術委員 鄂志寰博士

  今年一月,人民銀行發文完善和優化人民幣跨境業務政策,為人民幣跨境業務釋放積極信號,以支持企業使用人民幣跨境結算,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以人民幣進行直接投資,促進個人人民幣業務的開展。筆者預計,隨着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的漸進消退,將逐步放寬對於跨境流動資金的管制措施,尤其是一些臨時性的行政措施,為人民幣國際化再出發創造有利條件。

  一、國際貨幣職能全方位發展

  1、初步確立國際儲備貨幣地位

  2016年加入SDR(特別提款權)後,人民幣迅速挺進國際儲備貨幣領域。2017年3月,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了新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報告,首次單獨列出人民幣外匯儲備的持有情況。據IMF統計,2017年三季度,人民幣外匯儲備規模增至1079.4億美元,比去年底增加171.6億美元,在整體已分配外匯儲備中佔比1.12%。由此表明,境外央行持有人民幣外匯儲備的意願逐漸增強,人民幣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得以初步確立。

  2017年上半年,歐洲央行宣布增加等值5億歐元的人民幣外匯儲備,揭開了全球主要經濟體配置人民幣儲備資產的序幕。2018年1月15日,德國央行表示計劃將人民幣納入其外匯儲備。隨後,法國央行亦透露「外匯儲備在向人民幣等為數有限的國際貨幣多元化」。目前,全球有超過60家的中央銀行和貨幣管理當局把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更多央行和相關機構紛紛表露出強烈的願望,迫切期待讀懂中國經濟,讀懂人民幣匯率,為配置人民幣資產進行知識儲備。

  為進一步提升人民幣儲備貨幣功能,擴大人民幣投資市場範疇,2017年7月,債券通順利通車,把境內債券市場與香港市場打通,為境外機構增持人民幣債券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鼓勵境外投資者連續增持人民幣債券。截至2017年底,境外機構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託管餘額達1.147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累計增持人民幣債券3476.73億元,增持幅度同比擴大130%,持有規模則同比增加43.5%。

  顯然,境外各類投資者已經成為人民幣債券市場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推動了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信心的恢復。

  2、貿易支付職能相對回穩

  2016年以來,貨物貿易項下的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持續下降,貿易支付領域的人民幣國際化明顯放緩。2014年11月,人民幣在國際支付貨幣中的排名一度達到第五位的歷史性高點,2016全年,全球人民幣支付總額下降29.5%,佔比從2015年12月的2.31%降至2016年12月底的1.67%,同期全球所有貨幣支付額增加了0.67%。

  2017年11月,人民幣列入全球前六大支付貨幣,佔全球所有貨幣支付金額的比重由去年同期2.28%下降為1.75%,但與排名人民幣之前兩位的貨幣佔比相差甚微。SWIFT數據亦顯示出人民幣是全球外匯市場交易最活躍的貨幣,2017年4月外匯交易金額排名全球第五位,僅次於美元、歐元、日圓及英鎊。

  香港人民幣RTGS系統處理的香港人民幣清算量繼2016年首次下跌之後,於2017年6月扭轉調整恢復增長,2017全年RTGS清算總量達21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5.6%。

  目前,貿易領域的人民幣跨境使用政策完全放開,政策牽引力讓位於市場自身的發展,市場則根據人民幣匯率變化以及資本流動的情況進行調整。跨境貿易仍然是持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實質性基礎。

  3、國際計價貨幣職能開始萌芽

  提升人民幣國際貨幣計價職能是關係到人民幣國際化長遠發展的重要內容。去年以來,人民幣開始介入大宗商品交易,提出抓住時機發展石油人民幣,探討將能源等相關產業和金融行業有機融合,應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大幅度波動的挑戰,提高自然資源的可獲得性和安全性,擴大人民幣在石油定價及交易中的使用。

  擴大在對國際石油等大宗商品交易定價的影響力,以「石油人民幣」助推人民幣國際化實現跨越式發展。隨着國際多邊原油貿易中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使用人民幣結算,人民幣需求和使用規模將大幅增加,同時會大幅推動央行間貨幣互換使用量的提升,促進人民幣在海外政府間和民間機構多層次的使用。

  二、金融市場開放提供新方向

  綜觀國際貨幣發展史,一個貨幣成功實現國際化離不開強大的經濟規模、巨量的國際貿易往來及穩健有活力的金融市場。

  中國在經濟規模和對外貿易流量方面完全具備支撐貨幣國際化的基本條件。2017年內地經濟規模達到82.7122萬億元,經濟增量高達8.35萬億元,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表明中國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泉源。2017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7.79萬億元,同比增長14.2%,連續數年居於全球前列。

  但是,中國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仍制約着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迫切需要加以提升。尤其是履行國際儲備貨幣職能更加需要離岸金融市場和發展成熟的境內資本市場雙重支撐,為國際投資者提供更多的在岸金融資產選擇、更順暢的交易管道,更充沛的市場流動性。

  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推動金融市場開放。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推動中國金融市場加快與全球金融體系融合,提升金融市場規模、功能和效率,更好地服務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

  近年來,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採取了建立多種通道的模式,相繼推出滬港通、深港通,為境內外股票市場提供連接紐帶。2017年6月,MSCI把A股正式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及全球指數,雖然納入之初的權重僅佔0.73%,但仍是中國股票市場發展的里程碑。2017年7月份,債券通「北向通」上線運行,為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內地債券市場增添了新管道。

  股票和債券市場的互聯互通,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國際投資者配置人民幣資產的需求,但隨着中國經濟保持穩中向好的增長態勢,人民幣匯率波動等影響因素趨於平穩,一些全球性的資產管理機構密切關注中國快速發展的金融市場所蘊含的業務機會,境外投資者對於進入內地金融市場、配置人民幣資產的多樣化選擇需求日益升級。

  2018年初,央行發布了新的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提高人民幣在貿易投資的使用的便利性,提升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能力。央行的相關措施進一步明確了相關業務發展方向,取消了具體業務操作的限制性措施,鼓勵銀行可在「展業三原則」的基礎上,根據客戶的實際需要辦理人民幣結算等相關業務以及為個人辦理其他經常項目人民幣跨境收付業務,便利境外投資者以人民幣進行直接投資。進一步增加人民幣的國際使用,使人民幣成為一種涉及真實交易的國際貨幣。

  三、金融風控決定發展空間

  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總體背景下,應協調考慮人民幣國際化的相關政策,擇機推出債券通的南向通,同時,探討進一步推動滬倫通、新股通、一級市場通等更多互聯互通產品。

  隨着中國與全球金融體系的深度融合,中國金融市場將直面複雜多變的國際市場環境,也將感受到多種力量的強烈衝擊,因此,金融市場開放進程中的風險控制至關重要。

  在外部風險上升的同時,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金融風險表現更加顯著,總債務佔GDP比重從2016年的277%升至2017年的284%左右,降低宏觀槓桿率的任務非常艱巨,影子銀行、房地產金融、互聯網金融等風險不斷,迫切需要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有效控制宏觀槓桿率,提高金融結構適應性,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全面加強硬性約束制度建設,有效防控系統性風險。央行提出優化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政策,對資本流動進行逆周期調節,繼續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加大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增強貨幣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

  顯然,中國內外部金融風險的控制能力關係到人民幣國際化是否具有穩固的發展空間。2017年下半年,隨着人民幣匯率水準趨於均衡,市場環境轉向中性,央行適時調整相關政策,相繼放寬一系列具有「臨時性」和「階段性」的跨境宏觀審慎管理措施,包括將外匯風險準備金徵收比例從20%降為零,並不再對境外人民幣參加行和清算行在境內的CNH存款收取存款準備金。2018年,在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實現有效逆轉後,人民幣匯率機制的市場程度可以繼續提升,提升市場供求在匯率決定中的作用,理論上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發展。

  四、人幣國際化的四點思考

  首先,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長期戰略,需要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大理論命題和實踐課題中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建立一個基於全面開放宏觀經濟學、金融學視角的人民幣國際化理論框架。人民幣國際化的基本路徑是堅持匯率市場化改革,保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為解決現行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制度性缺陷提供來自新興市場的多樣性選擇和新的公共產品,為推動建立更加完善穩健和公平的國際貨幣體系提供中國方案。

  其次,順應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大勢,實現政策驅動與市場導向的有機結合,打造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新空間。從技術上看,提升人民幣在全球儲備和外匯交易中的佔比不是一件「一蹴而就」、「指日可待」的事情,需要從跨境貿易和投資的不同視角探索人民幣國際化的有效路徑,實現貿易、投資與金融交易三駕馬車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相互配合和協調發展。

  此外,國內相關主體進行全球性資產配置的需求日漸上升,並將保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國私人領域持有對外金融資產相當於GDP的比率僅為27%,大大低於美國的129%和日本的147%,資本流出入的規模和結構將經歷持續的調整和優化過程。因此,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因素更加多元,需要底線思維,從控制金融風險的角度出發,仔細論證相關政策措施。

  最後,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關係全球貨幣體系的重大課題,追求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意味着中國需要在維護和保持全球金融穩定方面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因此,在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推進過程中,應注重國內外政策協調,兼顧國內外相關主體的切身利益,穩步推進,持續發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