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與饒老的一面之交

時間:2018-02-07 03:15:47來源:大公網

  圖:饒老為《大公報》題寫「大愛無疆」展標,並講解每個字的筆法和含義\鄭雷攝

  驚聞饒老仙逝,扼腕嘆息,國學界再失泰斗,南饒北季終成絕唱。後聽說,百歲饒老是在夢中安然睡去,心中湧出一絲慰藉,稍有釋懷。

  與饒老只有一面之交。那是二○○八年六月上旬,我到香港還不到一個月,懵懵懂懂,連東西南北還都分不清。中午時分,接到時任社長王國華的一個電話,說下午要見饒老,要我參加並做一採訪。

  當時,「五.一二」汶川地震剛過不久,香港各界紛紛伸出援手,出錢出力,支援內地抗震救災。《大公報》準備舉辦一次「大愛無疆─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圖片展」,饒老欣然題寫展標,作品義賣所得善款全部捐贈內地,用於賑災。

  港島跑馬地一處並不十分引人注意的住宅區,就是饒老的家。敲開大門,走進「愛賓室」,筆墨紙硯都已備好,饒老一襲粉色唐裝在身,精神矍鑠,笑容可掬,早已候在廳中。賓主站定後,饒老操起提斗,氣沉丹田,筆隨心動,一氣呵成,「大愛無疆」四個大字躍然紙上。拿起這幅作品,墨跡已滲透墊紙,力透紙背,入木三分。饒老說「別看我今年九十二歲了,寫大字我還行,我手勁特別大」,說完伸出手來讓大家一試。一握方知,果然有力,與老人略顯單薄、消瘦的身軀明顯不相襯。

  饒老書法師承顏、歐、蘇、黃諸家,博採甲骨、金文、簡帛之長,融會貫通,自成一體,亦真亦草,亦篆亦隸,渾然天成。「大愛無疆」四個大字是用心寫就,一筆一畫皆有出處,都能在書法史料上找到根據。

  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無」字,這並非是筆誤。饒老對此解釋道,「無」並不是「無」的簡化字,「無」是很古老的字,早在漢代,就有「無」字。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天屈西北為無」,是指「天」字最後一捺屈西北,使為「無」。當初我國公布簡化字,有些是很科學的,是研究了各方面情況才定下來的,不只是為了書寫方便,「無」字便是一例。而「無」是由上邊一個篆體「林」字,下邊加一個「亡」字組成的篆體「無」演化而來的。既然樹林都死了,也就「無」了。一個「無」字,竟有如此大的學問,大師就是大師。

  饒老對「大愛無疆」極為讚賞。他說,這四個字好,「很貼切」,這次大地震,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人,表現的都是「大愛」,無疆界的「愛」。從地域上講,世界的朋友都來援助,是「無疆界」的;從「愛」的深度和廣度上,也是「無邊無際的」。「大愛」是指「愛」的程度,達到「無我」狀態的「愛」,就是「大愛」,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疆」字也很有學問,是「強」加「土」字,古字中無土的「疆」字等同「強」字,再加上「土」字,「強土」為「疆」。《大公報》的「大公」二字釋義為「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與「大愛無疆」涵義十分契合。

  老實說,這是我人生最失敗的一次採訪。饒老才如泉湧、旁徵博引,讓我無所適從,兩位交談者的山東音、潮州調,搞得我一頭霧水,自恃對真草隸篆四大書體尚有些研究,但對大師的作品卻只知其好,愣看不出其中任何門道。幾個小時的採訪完全沒有進入角色,記者成了徹頭徹尾的「旁觀者」。後來,憑借偶爾捕捉到的隻言片語和豐富的創造力,竟也「攢」出一篇二千多字的稿件,取名為「大師的愛」,沒想到上版時被編輯改成「饒宗頤四字籌五百萬」,題的確「實」了,卻沒了注入其中的「心」和情感。

  與大師雖只有一面之交,卻清清楚楚記到今天。每每想起來,總覺得有點慚愧,十年前的那次採訪本該做得更好。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