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研究發佈最新白皮書 助力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蓬勃發展
時間:2018-02-06 16:43:22來源:大公網
大公網2月6日訊(記者 王嘉傑)為深入發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在制度創新、城市共融、產業協同與技術創新等領域的相關趨勢,德勤走訪了大灣區內各行各業的領先企業,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集合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特點、優勢。德勤對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中國世界級灣區充滿期待,對灣區經濟的蓬勃發展充滿信心。
德勤總結了粵港澳大灣區的五大發展方向,第一是制度多樣性:粵港澳地區橫跨「一國兩制三關稅區」,除了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還有深圳、珠海兩個經濟特區,廣東自貿區的南沙、前海蛇口和橫琴三個片區。自由港、特別行政區、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在大灣區的制度疊加效應,為貿易和產業合作提供了廣闊的選擇空間。
第二,產業結構偏重製造業:粵港澳大灣區仍然處於工業經濟階段向服務經濟轉型的時期,目前,製造業的比重較大。雖然深圳、香港等個別城市已經具備了創新經濟和服務經濟的特徵,但是,區內的大多數城市仍處於進入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轉型過程中,大灣區的整體效應和影響力仍有待提升。
第三,基礎設施繼續完善,區域間互聯互通以「多式聯運」為核心,港澳地區在區域內交通配套整合上最具改革的條件,陸海空「多式聯運」將有效地提高貨物的周轉率,降低運輸成本。粵港澳大灣區在城際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的客運發展領域已經領先全國其他地區,但在精密度上仍具備成長的空間,特別是在資訊化管理的協調統一方面,還需要打破固有的壁壘。
第四,城市分工進一步細化,大灣區內的很多城市間主導產業差異化程度還不明顯,需進一步細化和明確城市的核心定位,整合產業集群,用產業鏈的思維參與全球化競爭。
第五,大灣區內擁有多間國內知名高校,深圳更擁有眾多高新科技企業、高校人才資源和創投機構。未來,大灣區可以通過建立企業和大學、科研機構的聯盟等平台,縮短新技術從研究到應用的過程,減少溝通成本,尋求合作機會。
德勤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許思濤認為,灣區經濟不僅早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更是各國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新載體。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既是中國準確把握國際競爭新焦點的前瞻性戰略,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和接軌全球經濟的新支點。粵港澳地區橫跨『一國兩制三關稅區』,其政策制定要以中央和粵港澳三地協商的方式推進。這種由上至下與多方協商的特點,決定了粵港澳需要共同探索灣區經濟的『中國模式』,由政府與市場交織推進灣區發展規劃,超越原有的『一國兩制
三關稅區』制度的複雜性,充分利用制度的多樣性重塑灣區的經濟發展模式,為其提供有別於其他世界級灣區制度創新的可能性。
德勤在白皮書中指出,大灣區城市群應強調在地理空間上進行統一的戰略規劃和資源配置,打造城市互聯互通的跨城市生活圈,突出城市自身的特色與功能定位,借助體制的多樣性,尋找資源配置和生產要素的最佳組合,最大程度地發揮聚集效應、分工效應、協作效應和規模效應。
最新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