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所需,香港所長」是2015年中央政府對香港提出來的發展要求和方向。承此要求,香港亦步亦趨地在探索新時代的自身優勢,雖然過程中不啻小插曲小波折,但總體方向仍以此為航向標。亦只有如此,香港才可繼續贏得各項國際殊榮。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香港「一帶一路」總商會2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聯合舉辦「國家所需、香港所長——共拓『一帶一路』策略機遇」論壇。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出席論壇及發表主旨演講。舉辦論壇的目的正是因應國家在「一帶一路」中所需,探討香港哪些所長能夠為之所用。這對香港來說,亦是必須抓住的發展方向。唯有如此,香港才能在新一輪的國家戰略中續存實力,進而保持住自身的各種國際地位。
張德江在演講中表明,希望香港各界人士和內地有關機構、企業在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瞄準國家所需,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發揮香港所長,合力提升優勢互補效應;增強創新意識,不斷打造多元合作平台;弘揚絲路精神,積極促進人文交流。
香港要認清自身優勢
那麼「一帶一路」建設中,香港既然要合理提升優勢互補效應,就首先得認清自身的優勢,而後鞏固發展之,才能優勢互補;否則,昔日優勢不再,又怎麼形成互補格局?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有哪些優勢既是國家所需,又是香港所長?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香港將充分發揮區位、先發、專業化服務和人文等優勢,在金融與投資、基礎設施建設與航運、經貿交流與合作、民心相通、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強對接合作與爭議解決服務等方面擔當重要角色,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發展作出新貢獻。
筆者認為,香港可以鞏固並發揮三大優勢作用。
首先是國際化程度高,通曉國際語言文化。香港被英國殖民的百年間,英語成為官方語言,讓香港在語言方面佔有優勢,易於接觸世界多國,並對其行為習慣、思維模式有成熟的了解和準確的把握。
香港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民心民意、經濟發展規律、當地所盼所求的了解和把握,都勝於內地企業。香港的人口構成中至少有10%的人口是非華人,約半數香港居民持有其他國家的護照。可見,香港的國際化視野相對於僅僅開放40年的中國內地,有着先天優勢。香港可以作為內地企業進入「一帶一路」國家的嚮導,引領內地企業找到合適的合作目標和方式,並準確把握相應的標的,紓解內地企業進入世界大市場時面對的茫然。
其次是法律優勢。香港連續24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作為國際自由港,不僅吸引了大量國際企業,還吸引了國際資本。更重要的是,與此同時集聚了一大批通曉世界各國法律的人才。作為國際大都市,要和各國打交道,這過程中必須了解掌握各國法律、了解國際遊戲規則。特別是香港對英美法系相對更熟悉,而內地則實行大陸法系,這方面,香港和內地可以形成非常強的互補優勢。「一帶一路」中,企業走出去需要高水準的法律諮詢服務,香港恰好可以提供這方面的服務。這可能是香港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
可為內地企業提供金融平台
最後是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可以在四個方面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優勢。
第一,香港可以直接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金融服務,在融資、貨幣合作等方面提供直接服務。
第二,香港為內地企業進行融資提供金融平台,使國際資本和內地資本一起為「一帶一路」服務,開闢融資管道,更大規模解決「一帶一路」的資金需求。
第三,香港作為貨幣市場,可以發揮結算匯兌的功能,減少費用降低成本。香港貨幣兌換服務涵蓋廣泛的幣種,可以全方位實現高速便捷。
第四,香港有能力對各國金融體系風險進行評估,之前開展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過程中,積累了對各國信用體系的觀察分析能力和評估手段,一定程度上能減少內地企業走出去的盲目性和金融風險,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展開經貿合作,減少失誤失敗率。
「一帶一路」倡議天生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有助各方合作共贏,並探索公平公正、共同發展的國際治理體系。筆者前不久接觸馬來西亞馬六甲島嶼和港口建設的相關方,他們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讓人感到鼓舞。既然很多沿線國家都表現得這麼積極,香港坐擁背靠祖國的天然優勢,還有中央給予政策的厚愛,有什麼理由不奮起直追。香港要靜心思考,更要實際行動,別讓等待和踟躕,把既有優勢,熬成昨日黃花。
香港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