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指導下、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周年之際,國家要全面滅貧、讓全社會步入小康。這事並不容易,要達到這個目標,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了精準扶貧的理念。
要做到精準扶貧,沒有成效數據便是空談。為此,國家出台了《考核辦法》,通過第三方評估,提出脫貧工作的考核和指導標準。當中所謂的「兩率一度」,可以說是評估工作的核心。「兩率」是指貧困人口識別準確率,以及貧困人口退出準確率,「一度」則指因村因戶幫扶工作群眾滿意度。簡而言之,即要準確知道哪些是貧困家庭、哪些貧困人口經幫扶後已經脫貧,以及從受幫扶者角度出發,了解他們是否滿意。
中央嚴格管理,要求地方政府收集數據準確,是因為掌握這些數據對扶貧工作至關重要,主要有幾方面的作用。首先,避免因識別不準確,而遺漏了社會中需要幫助的人口,又或者把原本不屬於貧困的人員算作幫扶對象,影響了對真正有需要人士的資源分配,造成不公。這樣的要求還會有助於了解正在脫貧的貧困人口的改變情況和程度,以及會否有人因病因災等突如其來的原因,在脫貧之後又墮入貧困。
另外,《辦法》也是中央對地方政府扶貧工作的重要監督手段。例如數據出錯,可能會造成原本的貧困人口被除出名單,或者相反地,已經脫貧者還留在幫扶名單中。此外,還能避免一小撮地方政府為政績而報大脫貧數字的情況。
精準扶貧除了要掌握正確數據之外,還要準確了解和結合各地特色,精準發展符合當地環境、能力和特色的產業。
位處西南地區的貴州,由於天然環境惡劣、資源貧乏,長期處於欠發達狀態,是國家脫貧的其中一個重點地區。2017年,習近平在貴州參選中央提名代表候選人,並以全票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可見貴州在全國脫貧工作中的特殊戰略地位。
貴州各地循着自身的發展軌跡,還是形成了一些特色產品或產業。例如遵義的朝天椒、蝦子辣椒,息烽的辣子雞,另外還有湄潭翠芽、遵義紅等知名茶葉,以至黃精、太子參等多種中藥材。在這些發展的基礎上,貴州省力推產業扶貧政策,達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想。
由於政策得宜,近年來該省的年GDP增長率都能夠維持在10%以上,2017年更處全國第一位。政府在2015年發起「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發動了將近四千家企業在三千八百多個村發展產業,把市場、企業管理、地方資源結合起來,精準發展各具地方特色的產業。
然而在初見成效之際,政府還必須注意到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布局。其中要避免為了扶貧效果而不顧合理價格、農民因對市場不了解而出現增產不增收的被動情況。同時要建立起質量監管、銷售渠道,最終形成具各地特色的優質產品品牌。
隨着近四十年改革開放,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精準扶貧是現階段能夠針對弱勢群體的正確措施。以貴州為例,貧困發生率從過去佔三分之一人口,下降至現在的大約十分之一。貴州山區的貧困農民仍然非常多,但也說明這個政策方向初見成效。當然這不能說明扶貧工作已經足夠,包括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全覆蓋」政策,可能就是「新時代」下的另一個精準民生工程。
博士,貴州省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