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樓市熱火朝天,新樓盤銷情暢旺,但奇怪的是,運輸及房屋局最新數字顯示,去年已落成而尚未售出的單位(樓盤貨尾)竟然按年大幅增加至九千個,數量更是九年以來最多,令不少樓市好友大跌眼鏡,可能預示市場承接力開始轉弱。
上周五運房局公布截至去年底止的私人住宅供應數字有驚嚇,已落成而尚未售出的單位,由2016年底的六千個顯著增加至2017年底的九千個,按年勁升五成,遠高於同期住宅落成量約兩成的升幅,可見延續九年牛市的本港樓市,並非個個樓盤都可以賣到滿堂紅,也有樓盤「賣唔去」,至落成時仍未全數售出,而且貨尾單位數目愈積愈多。
其實,樓盤貨尾增加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地產發展商看好後市,惜貨如金,就算樓盤落成入伙,也繼續採取「唧牙膏」方式賣樓,過往曾有樓盤落成超逾十年,依然有貨尾待售。二是隨着住宅樓價上升至一個高水平,承接力跟不上,吸納能力下降,樓盤貨尾自然增加,為購買力轉弱的徵兆。
由於本港住宅樓市已步入供應高峰期,未來五年平均每年住宅落成量預期在兩萬個以上,樓盤競爭逐步加劇。因此,有理由相信地產發展商推出樓盤時,採取惜售策略不會是普遍現象。
事實上,過去一年所見,各大地產發展商都是大舉出貨,推出樓盤涉及單位約二萬個,數目之多為近年來所少見,出貨套現意欲甚強。
更重要的是,地產發展商推售樓盤,透過財務公司為買家提供高成按揭,幾乎是指定動作,令買家只需付兩成樓價,便可輕鬆「上車」,否則樓盤銷售成績難有保障。
今年樓盤供應量將比去年更多,地產發展商可推售樓盤單位約三萬個,預期樓盤貨尾進一步增加,有助遏抑樓價升勢,置業者切莫一窩蜂追高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