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暫的訪港日子裏,我目睹了香港社會一些現象,部分現象看似荒誕,卻反映出背後的深刻社會問題。作為一個遊客,本不應該多嘴,但是懷着一夥愛護香港的心,實在不吐不快,希望能夠引發各界討論。
浸會大學學生會會長早前率眾大鬧教師辦公室,要求校方取消普通話考核與畢業掛鈎安排,部分學生甚至與教師爆發言語衝突。一時之間,輿論嘩然,批評學生不尊師道者有之,由此引申至應該注意普通話教育者亦有之。然而,眾多評論中尚未能觸及問題的根本之所在:就是凝聚香港社會共識的價值基礎正在慢慢喪失。衝突背後反映的是不同價值理念的激烈碰撞,這次浸大普通話課程爭議,正是由香港社會中不同思潮相互碰撞引發。
香港發生「佔中」後,社會中的戾氣愈發嚴重,不同利益團體發生激烈衝突後,導致社會價值觀念混亂,一些原本清晰而明確的價值觀念和共識亦日益模糊。
一個健康有序發展的社會,背後一定會有成熟而清晰的社會價值與共識作為基礎,人們在此基礎之下,可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不至於產生激烈的觀念碰撞。過去,香港人在法治觀念的引導下,創造出許多輝煌成就。如今這種社會價值基礎正在動搖,社會才會產生各種矛盾。
大學教師應注意言行
傳統中國社會中,「德」是凝聚社會共識的價值基礎,當時社會依賴具有儒家價值觀念的士大夫等知識分子整理道德榜樣,使官民之間共享一套話語體系和價值觀念,從而形成一套受禮制規範,配合社會習俗、人際關係的穩定社會秩序。在多數時候,人的行動與內心思想都是受到其身處社會的風俗習慣、思想方式所支配,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一種特定的文化模式中,這種文化模式通過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和行動準則。儒家「德教」的主要特點在於以非強制性的方式,通過滲透性的文化模式或風俗習慣影響人的社會與政治行動。
社會永遠向前發展,但是歷史觀念卻時時支配人的行動。活在當下的人們應該回望歷史,看一看歷史中知識分子在凝聚社會共識中所發揮的作用。近年來,香港社會的矛盾衝突與大學密切相關,大學教師身為知識分子,其實身負重要的引導、教化職責,大學教師們真的應該想一想儒家士大夫在傳統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以自己的言論、行動教導學生、教化社會公眾,從而起到凝聚社會價值共識的效果。
亟需修復社會價值共識
現代社會應該將法治作為整個社會共識的基礎。就香港的發展歷程而言,優良的法治傳統使其社會具有活力和穩定的秩序,如今法治的社會價值基礎變得鬆動,亟需人們重拾對法治的信賴,重新建立社會的共識。維護法治其實就是在維繫整個社會賴以發展的價值基礎。大學教師更有此責任,從大學校園以至整個社會,樹立起維護法治傳統的新社會風尚,從而使法治重新成為維繫社會價值共識的基礎。
一個地區的語言、文字是地域歷史與文化特點的高度凝聚,可體現該地區的歷史文化傳統。不能否認,香港在近代百年來的中西文化交融過程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粵語文化傳統。作為地區語言,粵語不僅國際影響力廣泛,其中有許多中西文化交融的烙印,都是值得香港人驕傲,也需要我們保護和發展粵語文化。但是普通話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中國官方語言,不僅使用人口數量巨大,是整個中國內地的通行語言,更是國家統一的象徵。中國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建立後,首先推行的全國性政令就是「書同文、車同軌」,可見統一的通行語言,對國家來說是大一統的主權象徵。只有人們在共同的語言環境中生活,才會產生共同的歷史記憶,相通的文化、價值共識。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普及普通話不僅可以拉近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距離,更有助於文化傳統的延續和發展。在凝聚整個中華民族的價值、文化傳統的基礎之上,也有助於香港修復社會價值共識,從而發展出新的文化傳統,令香港可以重新啟航,創造新的奇跡。
法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