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民協馮檢基在重壓之下黯然宣布退出「Plan B」,「泛民初選」徹底淪為鬧劇一場。但這場鬧劇能讓市民從中看穿一些「泛民」中人「打着民主大旗反民主」的真面目,也不枉這場大龍鳳。
從反對派六人被DQ(褫奪議員資格)開始,反對派就盯着補選這塊大蛋糕。雖然他們強調「政治倫理」,但通常自相矛盾。按照一般人理解的政治倫理,被DQ的議席都是被DQ議員自己玩火的結果,給反對派帶來損失,被DQ議員及其所屬派別都不該再參加「初選」。但反對派又偏偏強調,DQ是「不公義」的,反而認為被DQ的人或其派別有參選優先權,這才有推出姚松炎參選及在港島區給周庭讓路之事。
「大佬」推翻機制逼退對手
姚松炎本身是沿「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進入立法會的人,根據「政治倫理」,就應該再次參選該界別補選,其他反對派在該界別讓路就可以了。客觀而言,他也是反對派在這個界別勝算最高的一個。但他卻盤算着再選失敗的可能性很大,於是雖然口裏呼籲要「四席全贏」,卻把重奪議席的重任推給司馬文這個連中文都不會說的必敗無疑的「戰友」,而自己則「空降」九龍西。姚松炎捨難取易,把重擔推給他人,這是哪門子的政治倫理與政治承擔呢?
為了增加勝算,反對派籌備了「初選」,其初衷一來是通過篩選,選出一個人,讓各派口服心服;二來是專門為像姚松炎這樣的空降者提高「認受性」;三來是為正式選舉預熱。「初選」沒有法律根據,但如果通過「初選」能「選出」一個人,對他們來說也不是壞事。但在誰能參加「初選」這個問題上,組織方「民主動力」已經設下條條框框:很多派別希望參加,卻被他們排除在外。新界東就有試圖參選者投訴參選無門。足見「初選」本身已有濃厚的小圈子屬性。
反對派的「初選」遠非「君子之爭」,當中充滿各種負面攻擊。姚松炎最大的競爭對手,在九龍西經營多年的「泛民」老將馮檢基更是成為被攻擊的焦點。姚松炎團隊及其支持者發動網絡欺凌:高舉年齡歧視,指責馮檢基「老海鮮霸住位,永續參選」;又指責馮「貪圖金錢」,卻不顧其實最有動機貪錢的就是那個被DQ拒回水的姚松炎。於是,好好一個「泛民同路人」,就被抹黑成彷彿「不共戴天」的仇人。在這些輿論抹黑潮下,姚松炎如願以償得到九龍西第一,馮檢基只得第二。
這樣也罷了。想不到「初選」過後才是最「拍案驚奇」的一幕。在協調「初選」時,各方共同簽下備忘錄。按章辦事,說話算數,這本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何況還是高舉「民主」與「程序正義」口號的反對派?可是,選舉結果一宣布,姚松炎陣營的人就立即反口了。
姚松炎首先「搬龍門」,說什麼起草初選備忘錄時「預留咗彈性」,認為並非「自動、必須、直接由第二位補上」。陣中大將朱凱迪也跳出來,說馮檢基「票數太低」,不能代表「泛民」,如果他日後成為「Plan B」,就有人會「翻桌子」。姚朱等人拋開其他組織,小圈子商量醞釀要從自己派別,即所謂「自決派」或「進步泛民」中,挑出一個人當「Plan B」,廢了馮檢基。
姚松炎抓住備忘錄的一些字眼作文章,完全罔顧當初簽訂協議時的原意。就連「泛民」的評論人也責備此舉是「捉字蝨、鑽空子」。姚松炎又說什麼當時太倉促,「最後關頭」才決定,「未有機會討論」,不但完全視自己親筆簽名為無物,而且也經不起推敲:「自決派」陣營參與制定協議,何來沒有機會討論?協議制定在前,他宣布參加「初選」在後,如果不同意,就不參加罷了,何來太倉促?
當然,這本身就是姚松炎的風格。剛剛自爆是美國人的岑敖暉幫他辯護:「姚松炎教授本來就是對條文和細節極度執著的人。」這不正好就說明他一向喜歡「捉字蝨」嗎?姚松炎被法官裁定在立法會宣誓時「不莊嚴」,不就是他對契約不尊重的表現嗎?
背信棄義本已極為不該,但姚松炎陣營還要「倒打一耙」。他們在隨後與馮檢基的會面中,指責如果馮檢基不自願退出,就是「分裂民主陣營」。難道按照制度出選,就是「搞分裂」,自己不按規則「出橫手」,反而是「搞團結」?
由「學者」組成的「民主動力」是組織協調方,以其「學者」的光環,與「中立」的立場為各派別所信任,本應主持公道。但是他們對「自決派」這種無視制度、無視承諾、無視團結的做法,不但沒有阻止,反而還親自下場幫腔。
「民主動力」如此偏袒,姚松炎陣營更加有恃無恐了。他們一面派人四處游說其他「泛民」,不應由馮檢基作「Plan B」;一面放風說要推舉「重量級前議員」作「Plan B」,給馮檢基施加壓力;一面又慫慂民協內鬼,在民協黨內勸退。而每當外界有任何質疑,姚松炎與朱凱迪又把球推給「民主動力」,說什麼一切遵從「民主動力」決定雲雲。正如周星馳電影《少林足球》裏大反派所說的,「裁判、觀眾,加上主辦、協辦,所有的單位全部都是我的人!怎麼和我鬥」?
在姚松炎陣營大力施壓馮檢基之際,政壇人物紛紛私下抱怨,卻全然沒有了「問責政府」時的高調和尖刻。一向喜歡報道與評論反對派動態的「黃媒」與KOL紛紛偃旗息鼓,只有極少數還算公允的評論為馮檢基打抱不平。而這些少數評論下面,又都被黃絲洗版謾罵:「五毛打手」「分裂泛民」。沒有姚松炎倒行逆施在先,何來有人打抱不平?刊登了這些評論的網媒,明明一直是老牌「黃絲媒體」,卻被蓋上「被收買」的帽子。
在重重壓力下,馮檢基雖然曾據理力爭,但最終仍不得不含淚退出「Plan B」,遂了姚松炎的心願。米已成炊,引起傳媒廣泛關注,「黃媒」陣營指責「自決派」的聲音才開始多了一些。這時,精於輿論包裝的朱凱迪又開始「乾坤大挪移」了。
朱凱迪陰險操弄全過程
朱凱迪先否認自己陣營施壓馮檢基,說自己對馮檢基說過「若你去選,『泛民』同民主動力都會支持你」,強調決定權在馮檢基同民協身上,馮檢基是「自願退出」的。他又讓傀儡(或同謀)「民主動力」發表聲明:「完全尊重及理解」馮檢基的決定,「衷心感謝」民協的貢獻。如反對派的評論人任建峰所言:「明眼人都看到是什麼一回事。」
朱凱迪把自己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自己說過的話統統不認,但很多類似言辭都寫在他的臉書上,被媒體拿出一對比,無所遁形。即便具體的話語有可能不完全準確,但這種「狗哨政治」又有誰人不懂?
朱凱迪厚着臉皮的「語言偽術」更令人嘆為觀止。明明自己要推翻機制,他卻說自己的原則是「不要破壞有待完善的初選機制」,先給自己原先也同意的機制蓋了一個「有待完善」的帽子,再強調「只不過是不把機制當作是唯一的行事標準」。他把小圈子確定為自己陣營的「Plan B」,卻說成是「Plan D」,是「包底人選」。卻說如果姚松炎被撤銷資格、兩個替補人選馮檢基及民主黨袁海文均不參選,則由「Plan D」補上。故此不算是「不尊重替補機制」。可是,「Plan B」、「Plan C」都在,朱凱迪搞個所謂「Plan D」出來,還說「支持替補機制」,難道真的當觀眾是白痴?
他口口聲聲辯護此舉是為了「贏補選」。可是他明裏搬出「重量級前議員」,暗地的底牌卻是那個因為向警察潑不明液體被定罪的曾健超。這個因「七警」事件一夜成名的「暴發戶」,連很多「淡黃」的人都鄙視之。就憑曾靠作奸犯科得來的名氣,難道真比馮檢基更能贏?顯而易見,「贏補選」不過又是為了推上自己人的政治化妝而已。
朱凱迪最後又強調「泛民要團結,不能分裂」。正如有人指出:朱凱迪在議會內外的路線與策略,都是不停地批評「泛民」同路人;到自己路線被批評時,就呼籲大家要「團結」,但永遠都只能是「團結」於他指定的藍圖中。這次也如是,明明是自己先搞分裂,到馮檢基都被他逼退了,目的達到了,他就來強調要團結了。「團結」的道德大棒,永遠被他揮舞自如。難怪有人說他比本土派更不堪。
值得指出的是,朱凱迪憑藉自己的「票王」光環(事實上是戴耀廷「雷動」計劃的產品),又善於操控傳媒,長於用陰謀論把不相干的事編織成「朱凱迪式的構陷」,拉幫結派,主張抗爭無底線,在立法會「泛民」中呼風喚雨,用激進立場挾持了溫和派「泛民」。整個「泛民」陣營「拉布」不斷、袒護「港獨」梁游、與中央和香港政府及建制派的對立越來越嚴重,都與他分不開。這次事件更足以令大眾看清他「假民主、真獨裁」的真面目。
「Plan C」能否挫敗姚朱計劃?
這次「初選Plan B爭議」尚未結束,「Plan B」馮檢基退了,「Plan C」民主黨的袁海文是否能按機制「接棒」還不得而知。但「民主動力」已經發出聲明,由於馮檢基是「自願退出」的,不是被DQ的,所以「Plan C」難以自動接棒,需要重新商議雲雲,擺明是幫姚松炎、朱凱迪開路。但馮檢基支持「Plan C」,而民主黨又不是民協那樣可以肆意欺凌的小黨,斥責「自決派」、聲援「制度至上」的人又開始增多,反對派能否挫敗姚松炎與朱凱迪的計劃還存在變數。
一場醜陋無比的「初選」,讓人們看清「泛民」,尤其是所謂「進步泛民」的真面目。他們口講民主,卻從來沒有把民主放在心上,在意的只是權力與金錢,把政治角逐變成黑社會一樣。有「泛民」評論人認為馮檢基被迫退是「香港民主黑暗的一天」,呼喚「捍衛真民主」。香港市民絕不能繼續被這幫「進步泛民」蒙騙。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