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派雖然一直聲稱自己熱愛民主,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這些只是他們的宣傳伎倆。他們天天嚷着要「槍口一致對外」,近日卻在補選的人選問題上,不斷互相攻訐。各個山頭為求取得參選機會,將自己曾經提出的政治倫理、民主精神,乃至自己定下來的規則,通通拋諸腦後。
以港島區為例,反對派政團「香港眾志」打算派出周庭出戰,怎料殺出了一個「維園阿哥」任亮憲,突然宣布重返政壇,並且打算在港島區出選。由於今次的地區直選補選,採用了單議席單票制,反對派擔心任亮憲的出選,將有可能分薄周庭的票源,於是便開動輿論機器,瘋狂地攻擊任亮憲。
他們聲稱,今次補選的成因,源自羅冠聰拒絕依法宣誓,最終被法院褫奪了議席,所以反對派應遵守所謂的「政治倫理」,支持羅冠聰的同黨參選。由於任亮憲無視反對派的「政治倫理」,所以他的參選,只是出來「鎅票」。與此同時,他們又認為任亮憲若有意參選,應該一早明言,並且參加他們所舉行的所謂「初選」。
然而,按這套「政治倫理」,九龍西和新界東那兩席的空缺,本來是「青年新政」的梁頌恆和游蕙禎所丟的,豈不是應由青政決定派何人出戰?為何反對派又會在「青年新政」沒有授權的情況下,舉行所謂的「初選」呢?如今,「初選」所選出的范國威和姚松炎,既非「青年新政」黨友,也無獲得青政授權,他們不是也無視所謂的「政治倫理」嗎?
至於反對派的那場「初選」,其民調的公正性成疑,亦不能排除有人在實體投票中種票,所謂「組織投票」更沒有民意基礎,又憑什麼要排斥其他人參選呢?退一步來說,民協的馮檢基很聽話,參加了這場所謂「初選」,最終又落得什麼下場呢?自參加「初選」一刻起,便被「同路人」瘋狂攻擊。他在「初選」落敗後,又因為所謂的「Plan B」問題,再次被「同路人」圍攻。
所謂「Plan B」,是坊間一直盛傳,選舉主任可能不信納姚松炎提名表格內的效忠聲明,因而得不到參選資格,所以反對派需要一個「Plan B」的後備人選。本來,根據反對派的「初選協議書」,若是姚松炎落馬,在「初選」排名第二的馮檢基便可成為「Plan B」,誰知他們現在又想反口,改為尋找另一個反對派大佬出山,不讓馮檢基參選。
在幾路圍攻之下,馮檢基最終在近日召開記招,宣布自己無意成為「Plan B」,改為支持「初選」成績最差的袁海文。由此可見,不論所謂的「政治倫理」,還是參加「初選」與否,都不過是各個山頭互相攻訐的藉口。即使任亮憲或者其他近日宣布有意參選的人聽話參加這場所謂的「初選」,下場也可能跟馮檢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