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入2018年才半個多月,不少內地港商已被環保問題搞到頭崩額裂,因從今年開始,「環境保護稅法」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多個環保新政正式實施,當企業忙於了解新政之際,廣東環保部門已四出查廠,多間港企因未達標而局部停產。香港工業總會主席郭振華強調,港商很支持國家環保政策,但執法力度由過往的「太鬆」突然變為過緊,且整改時間只得三周,令港商無所適從。他期望,能將整改期延長至三個月,讓港商有足夠時間和資金應對,否則珠三角三萬家港企中,料將有三成生意受影響,更可能有三千家港企因此面臨停業。/大公報記者 李永青
談到今年推行的新環保條例,國家層面有「環境保護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郭振華接受《大公報》訪問時形容,每項新法例內容都頗複雜,一般港商不易理解,需要聘請專業人士或環保顧問從中指點才能應付。他說:「現時生意愈來愈難做,大家都忙於保住飯碗,根本無精力再了解新政策,更沒有額外資金聘請顧問處理。」
冀執法兼顧法理情
郭振華表示,近期收到不少在珠三角設廠港商反映,地方環保部門嚴格查廠,只要稍有違例,便二話不說下令停產整改,幾經求情才允局部停產,讓符合要求的生產線繼續營運,但整改期卻只得兩至三周,令他們難以在指定期間完成整改。
「目前生意已很難做,行家之間鬥平搶單,已去到血流成河的局面,且很多訂單已是食之無味的雞肋,廠家睇唔到前景,無力無意願再去投資環保設備。最令人感到無奈的,是以往查廠的標準都很鬆,最多口頭講幾句,但近期一下子變成嚴格執法,一有唔妥便硬性要求兩三周完成整改,幾熟都無情講,令人無所適從。」商會人士指,地方部門突然改變執法態度,由以往的「太鬆」突然變為過緊,令廠商無法適應。
一位不願公開身份的商會人士透露,有些地方官員不能一視同仁地執行環保新政策,亦引起部分外商的不滿。他稱,一些與官員關係好的內地企業或國企,執法力度會較鬆,但對港商和外商卻一刀切,故期望內地政府能公平、公開及透明地執法。
郭振華表示,工總及港商支持國家的環保政策,但要兼顧法、情、理。「國家要執行環保新政策,港商一定大力支持,但過程中需要一個時間適應,特別是執法力度,以前太鬆,什麼事情都好解決,但今年突然又太緊,幾乎到了一刀切、無情講的情況,叫人無法適應。」他說,期望當局將整改期延長至三個月,讓港商有充分準備。
港企開支多增上百萬
對於影響較大的新政,不少商會人士認為,「環境保護稅法」影響頗大,該法取代施行了近40年的排污收費制度。環保稅按季申報繳納,今年4月1日至15日將迎來首個徵收期。徵稅對象指「環境保護稅法」所附《環境保護稅稅目稅額表》、《應稅污染物和當量值》規定的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4類應稅污染物。有港商估計,一些以往每年交十多萬元排污費的電鍍廠,將要交更多稅款,但最令人擔心的,是若當局認定企業偷稅,稅務機關將追繳企業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和滯納金,並處相應稅款50%以上5倍以下罰款,構成犯罪者,還要被追究刑事責任。為應對有關要求,郭振華預料,每家企業至少要花十幾萬元,規模大的要上百萬元,估計珠三角三萬港企中,至少三成受影響,而三千家財力有限的企業可能因此而停業。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榮譽會長劉健華則表示,大部分港商都支持國策,但在落實政策時往往不知所措,期望政府部門多給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