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周期龍頭又到關注時/谷運通

時間:2018-01-17 03:15:38來源:大公網

  一如預期,恒生指數在內銀股帶動下迫近歷史最高點。若無意外,大市今日升破2007年創下的31958點高位,應該沒什麼難度。不同十年前新高時的那種熾熱氣氛,這次的新高是少數龍頭股帶動,很多人的感受性不強。

  年初至今,內銀平均升幅一成以上,終於可以跑贏一次大市。考慮到內銀股基本面的改善才剛剛開始,相信由估值修復驅動的行情會持續一段時間。尤其是四大行,除了受益於不良率企穩和淨息差見底,更受惠於監管層去槓桿的大環境,因為四大行的負債端和資產端有優勢。

  若宏觀面穩定,內銀的估值修復行情,可以首先看到一倍PB。下半年有望向歷史均值1.2倍進發。

  隨着大市創出新高,恐高症會成為很多投資者的心魔。一方面,巿場仍有大量的充滿誘惑的股份,但現價估值太高,擔心一旦追入便被套牢。另一方面,越不敢追入,股價越升。

  比如醫藥創新股,去年十二月初30倍PE左右時,覺得太高,不敢追。現在已升到50倍PE(2017年)以上,更加不願下手。如何克服恐高症,確實考驗投資者的心智。

  筆者上周有機會請教一位投資港股和A股的內地私募基金大佬,他給出的建議是首先要了解擬投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比如大家都看好醫藥創新股未來幾年的成長性,認為確定性強,若預計每年有兩成或者以上盈利增長,就算現價有30倍PE,也不怕買入。因為他們是長期投資,買了以後會不會持有五年以上,用一年或者二年等待估值消化,然後賺三或四年成長性帶來的回報。不過他說他們比較好運,20倍PE時就開始建倉了。

  話雖如此,但不是所有投資者都有這份耐性,尤其對一年就要有表現的基金經理而言,更加困難。恒指今年以來氣勢如虹,新高後升浪會逐漸蔓延至其他優點龍頭股份。據說,一些內地資金近期把目標轉向一些周期性行業龍頭,特別是那些從周期股成功轉型為價值股的公司。理由是這些龍頭公司派息高達5厘,且受益於行業競爭格局的改善,未來幾年的業績和分紅的穩定性均大為提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