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僭建事件,在社會引起較大的反響。在普通市民眼裏,這雖然有錯,但錯不至「死」,只是「無心之失」,但在別有用心政客眼中則成了「罪大惡極」。然而,若真的為香港好,是任由「泛政治化」的政治操弄肆虐下去,還是以同理心、包容心去看待問題?相信市民的選擇已經很清楚。
鄭若驊身為資深大律師,在法律界一直享有較高的聲譽。在大律師公會上的「排名」雖非最前,但能力卻是備受肯定,尤其是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仲裁調解中心方面的工作,貢獻卓著。更為難得的是,過去二十多年來,投入了大量時間於公共事務,曾長期擔任交通諮詢委員會主席等公職。
眾所周知的是,一名資深大律師放棄用於打官司上的時間,等於放棄大筆的收入。一兩次則已,鄭若驊卻是二十年來一直如此,前後相加所放棄的金額已是極其龐大。而此次加入特區政府,需放棄的時間與金錢,更是難以估算。如果她真像反對派政客所言「貪圖利益」、「欺詐銀行」,又何需如此「自討苦吃」、為了區區數百萬元而捨棄數千萬元甚至更多的收入?
當然,僭建是事實,應當承認鄭若驊是有失當之處,而她本人亦已對此作了誠懇的道歉,同時承諾會盡快改正僭建之處。然而,這種非蓄意的錯失,被反對派無限上綱上線,將「無心之失」說成是「誠信問題」,誓要「人頭落地」不可。
反對派的極端舉動,看似「正義凜然」,但說穿了實是「骯髒齷齪」。其根本目的絕非在於「僭建」一事,而在於要藉此來拉律政司下馬、破壞特區政府的管治威信,並以此來為即將到來的立法會補選提前造勢。
鄭若驊甘願放棄個人的榮辱與金錢收入加入政府,是出於服務香港、服務市民的理想。打擊甚至逼她辭職,最大的受益者顯然是反對派,但問題是:誰會是最大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