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同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方法不同。大灣區是香港毗鄰地區,重點便是在地域連接的基礎和經濟社會合作上做功夫,特別是產業的整合,及通過人才與知識的各種創新活動。
在「一帶一路」方面,香港從來都屬絲綢之路沿線,也因珠三角的海陸線而開通東南亞,居於絲綢之路的南中國海區域中心。「一路」連接東南亞,「一帶」則通過珠三角的中歐班列、中亞班列,在陸上直通歐亞各國。但在整個「一帶一路」大體系裏,香港還是偏處邊陲,比不上鄭州、重慶、成都、武漢,乃至烏魯木齊那樣處於核心樞紐地區。然而,香港早已脫離工業階段,轉型為服務業為主,也是以世界城市的各種功能為中心的經濟體系。與內地城市不同,本地化或地域因素的限制大大減少。通過空航和電信等電子通訊手段,香港與「一帶一路」沿途國家的連接,便超越地域限制,變成即時運作。
當然,香港還可參與「一帶一路」的貿易、物流、投資、生產,及與之相關的各種服務。更可利用珠三角各城市的資源、條件,以及各種實質經濟和社會文化關係。還可與珠三角城市聯合行動,發揮出更大的規模經濟效益和協同作用。
但是,香港所長是國際化知識、人才、制度與服務,在內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香港要作出獨特的貢獻,便是依靠國際化的資源。一方面是走出去,直達「一帶一路」沿途各國。另一方面是引進來,把「一帶一路」沿途國家的人與企業,及它們的服務需求引入香港。把香港變成「一帶一路」整個龐大的國際化體系的樞紐。
從這個角度看,香港並不需集中於鄰近地區,而應就整個「一帶一路」作戰略發展,選擇在重點上努力。
首先當然是俄羅斯,因旅遊免簽證和直航,已有近萬俄羅斯人在港工作和創業,每年遊客也有幾十萬人次。香港的國際金融服務可直接服務俄羅斯。相比莫斯科,俄國遠東地區與香港在地理上更接近,合作機會更大。
其次是作為「一帶一路」中心樞紐的中亞,如其中大國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有油氣礦產資源,也是中歐班列的中轉站,發展潛力巨大。中亞並可連接南高加索、伊朗、阿富汗與巴基斯坦,涵括更大區域,也可北上俄羅斯。哈烏等國國際化程度較低,服務業有待發展,香港便可填補不足,作為它們的國際服務中心,把這個地區的生產和服務企業引來香港,建立其海外總部,也方便與內地就近合作。
再次是中東歐,屬於現時的16+1合作體系之內。中東歐各國部分在歐盟之內,也是中歐、歐亞連接的中轉站。歐亞貿易物流正因中國因素從以西北歐港口為主轉而以東南歐(如希臘)港口為主,中東歐在絲綢之路的作用便會恢復,包括振興巴爾幹絲綢之路。在這些國家裏,希臘、匈牙利會是關鍵樞紐。
而非洲是「一路」的伸延。中國在非洲基建投資強大,其中吉布提、埃塞俄比亞與肯尼亞是重心。非洲人口增長迅速,在和平局面下發展潛力冠於全球。香港也應早建據點,走出去也引進來。
至於傳統的東南亞,可能也要隨着新的發展,重新布局,建立關係。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