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法會內就修改《議事規則》大鬧會場的反對派議員,正在將戰火延燒到立法會外。周一,他們在立法會示威區安營紮寨,誓要「包圍立法會」。當晚上十一時後,立法會保安根據規例開始採取清場行動時,一些示威者拒絕離去,場面一度混亂。最終立法會不得不邀請警方協助,警方也不得不抬人清場。
反對派議員之後又聲稱會繼續發動支持者包圍立法會。為此,立法會已明顯加強保安,除附近天橋及行人路均以鐵馬圍封外,會場向示威區的出入口更以約一米高的L形加固鋼板遮罩。
山雨欲來的狀況似曾相識——這與二○一四年「佔中」堵路、衝擊立法會的氛圍何其相似,令人心寒,令人警覺。不過,從另一角度看,反對派再度祭出暴力的旗幟,企圖議會內外配合,以激進手段來阻擋立法會修改議事規則,正是凸顯了修改議事規則的正當性。「人在做天在看」,某些議員若依然與民意對抗,與民眾福祉對抗,阻礙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結果如何,這些議員當思量。
對立會多年亂象的反思
不少人問,一個在港英時期就施行的議事規則,為什麼就不能修改,為什麼就不能與時俱進呢?這裏借用某媒體社評的觀點予以回答。該社評認為,「拉布」作為少數制衡多數的一種非常規手段,偶一為之,本來不足為奇,但本港反對派利令智昏,有理「拉布」,無理也「拉布」;有爭議「拉布」,沒有爭議也「拉布」,甚至為求「拉布」而不惜踐踏新聞自由,簡直就是「神枱貓屎,神憎鬼厭」,起了為淵驅魚的反效果。
我們支持議員強力監察政府,支持對政府提出的政策質詢、批評,但堅決反對惡意阻撓政府依法施政;我們支持理性問政,是其是,非其非,堅決反對政治立場決定一切,為反對而反對。但是,近年立法會「拉布」、流會成為常態,已經到了天人共怒,不修改議事規則立法會就難以為繼,難以正常運作的地步。以二○一二至二○一六年的第五屆立法會為例,會議時數長達兩千一百七十四小時,當中議員要求點算法定人數高達一千四百七十八次,消耗逾二百二十小時,也就是十分之一的時間被白白耗費。因為法定人數不足而流會也有十八次。
立法會亂象還不僅僅是「拉布」與流會。據媒體報道,以前開一次立法會大概動用二十至三十個保安員,現已增添至逾百個,還要在各層樓派人鎮守。這是為什麼?一是議會內的議員暴力「表演」無時不有;一是議員「助理」甚至非議會人士的暴力衝擊。議會亂象至此,為了香港的正常發展,為了議會的正常運作,修改議事規則難道沒有正當性嗎?
可以說,此次提出修訂議事規則,是對議會多年亂象不滿的一次集中爆發和聲討,也是一次真正的反思和檢討。根據現狀修訂議事規則,應該說是議員的基本職責所在。目的是為了恢復議會的正常秩序,發揮議會對政府的正常監察作用,理性議政,實事求是。這難道沒有正當性嗎?
修規民意基礎十分明顯
議員不能站在民意的對面。議員號稱民意代表,遵循民意應該是基本的政治道德。目前香港民意對於「拉布」、流會等議會亂象已經深惡痛絕。日前反對派組織反修例示威,只有約二百人參加,周一「包圍立法會」的人數也不過區區百人,足見民意的向背。中文大學的一項民調顯示,五成人贊成修改議事規則以減少「拉布」,不贊成為三成;在是否支持議員就具爭議議題「拉布」,以阻撓相關法案或議案通過的問題上,受訪者超過五成不支持,只有一成四的人支持。由此可見,不贊成、不支持「拉布」的民意十分明顯。有這樣的民意,修改議事規則的正當性不是很清楚嗎?
此次立法會修改議事規則的攻防之戰,反對派的多種手段均失效,包括恐嚇牌、悲情牌。其根本原因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本年度的立法會運作已經進行三個月了,立法會做了什麼呢?除了一個向特首「施政報告」致謝和無約束力的「一地兩檢」議案外,有關經濟、民生的議案一項也沒有審議和通過。如此的議會效率,修改議事規則難道不是迫在眉睫嗎?
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福建省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