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不久前接受香港一家媒體專訪,對上海及整個大陸的急速發展甚為感慨。郝龍斌坦言,上海很多地方已超過台北。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台灣每年GDP總量一度接近大陸的一半。「慢慢地,廣東超過我們,一個個陸續超過我們,現在深圳經濟總量都跟台灣相去不遠了。」郝龍斌說,就省份而言,台灣已下滑至十名左右,2017年大陸還可能有三個省超過台灣,這是讓他緊張的地方。
據統計,2016年台灣的GDP折合人民幣約為3.7萬億元,被大陸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等五個省超過。深圳市2016年GDP總量約1.9萬億元(人民幣),約為台灣的一半,深圳市人口大約也是台灣的一半。
這則信息,讓我想起幾年前,香港的一位著名人士曾以近二十年來香港與內地GDP對比,來提醒香港居民應當有緊迫感。
無論香港還是台灣,同內地或大陸的差距日益縮小是必然的,對此,應有平常心。問題在於,香港和台灣能否繼續發展?郝龍斌的感慨,是針對台灣島內「台獨」勢力干擾和破壞兩岸關係、阻礙台灣發展而發。香港那位著名人士,也是針對香港的反對派發動無休無止政治鬥爭,嚴重阻撓香港發展而言。
本文着重談香港。可以舉一系列事例和統計數據來證明,香港必須加快經濟發展。
11月17日,特區政府扶貧委員會公布《2016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2016年全港貧窮戶達58.2萬,貧窮人口為135.2萬,貧窮率達19.9%,分別較2015年增加7000人和0.2個百分點,人數創過去八年最高,每五個港人,就有一人貧窮。在恆常現金福利包括綜援、果金及長者生活津貼,以及去年新推出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等介入後,貧窮人口和貧窮率分別下降至99.6萬和14.7%。但是,仍分別較2015年增加2.5萬人和0.4個百分點。
過去五年,特區政府扶貧工作的力度是空前的,但是,貧窮人口和貧窮率卻難以下降。據政務司司長解釋,原因之一是香港人口迅速老化。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2016年香港65歲或以上長者為116萬人,佔香港總人口的16.6%。預測2036年長者人數將增至237萬人,將佔香港總人口的31.1%。未來幾十年,香港的扶貧工作如同「滾石上坡」,不僅不可以鬆懈,而且必須不斷加力。「只爭朝夕」,是之謂也。
然而,一部分香港居民依然故我地驕傲自大。一是強調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二是強調香港的市場體制,三是強調香港的核心價值。以為這三項都是內地難以追上的。
其實,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存在着最大弱點,即港幣不可能成為國際貨幣。在這一點上,不如上海將要建成的國際金融中心以人民幣為基本定值和交易工具,人民幣在尚未成為充分可兌換貨幣的背景下,已被國際社會視為國際貨幣。
香港的市場體制在法律上固然比較健全,但是,由於香港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各行各業已存在着寡頭壟斷。市場進入的資本門檻高,個人創業十分艱難。
香港的核心價值形成於香港回歸祖國前,缺乏國家觀念,是這些年來「一國兩制」與時俱進所遭遇的重要阻礙。以政治力量而言,本土激進分離勢力是一小撮人。但是,在意識形態上,這一小撮人得到相當一部分持有傳統核心價值卻拒絕國家觀念的香港居民的同情甚至支持。
還有一種不合時宜的驕傲自大,是津津樂道甚至沉迷於若干國際或西方機構關於香港經濟自由度和競爭力的排名,「一葉障目」,看不清香港的產業結構不完整、相當一部分欠發達這一弊端。因此,必須「戒驕」。要戒驕,要只爭朝夕,也要避免走向另一個極端——急躁。
急躁的表現有三。一是恨不得畢其功於一役。這種情緒的翻版,是要求中央出手,給予香港特殊政策,幫助及確保香港在某個領域(譬如金融市場)保持領先地位。
十多年前,當香港的貨櫃港面臨深圳鹽田港挑戰時,有人曾要求中央下指令,確保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的貨物經香港出口至世界各國。然而,經濟規律是客觀的,香港與深圳在全球貨櫃運輸中的排名此落彼漲,無法阻擋。
第二種急躁表現是隨意表態。這些年無論談香港深層次結構性經濟民生問題,還是談深層次結構性政治問題,不經深思熟慮的意見和主張滿天飛。缺乏全局和長遠的謀劃,缺乏短中長期相結合的綜合施策,怎麼可能取得發展?
急躁表現之三是手足無措。「泛民」陷於進退兩難——繼續「拒中抗共」,不啻「螳臂當車」;改弦更張,害怕無立足之地。患得患失的結果是什麼都得不到。本土激進分離勢力氣勢洶洶,其實是欲「拉着自己的頭髮飛離地球」,其結局必定是自取滅亡。
總之,必須戒驕戒躁,按照習近平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暨特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指示:「滿足香港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繼續推動香港各項事業向前發展,歸根到底是要堅守方向、踩實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