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上有一段公案,作家卡夫卡在去世之前,曾多次囑咐好友布羅德在他死後把所有未出版作品的手稿銷毀,但布羅德完全違背了卡夫卡的要求,不僅出版了卡夫卡的小說,還出版了他的日記和信件。儘管布羅德辯解,卡夫卡明知他不會照做還找他,就是不想真銷毀作品,但其沒有遵守遺囑畢竟是事實,用今天一個流行的網絡用語就是「背刺」:布羅德背刺了卡夫卡。
「背刺」通常發生在有一定信任基礎的關係上,特徵是對信任的違背與出賣。有一個經典的笑話:甲對乙說,我給你說一個秘密,這件事我只告訴你,你千萬別說給其他人,結果沒兩天,周圍人都知道了他們之間本該「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
多數人心裏很難藏住秘密。陶淵明寫《桃花源記》,教科書解讀是通過對世外桃花源裏安寧和樂生活的描繪,表達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和對當時現實生活的不滿。但細讀下來,它何嘗不是一個有關「背刺」的故事,住在桃花源裏的人盛邀漁人到家裏,「設酒殺雞作食」,停留了數日後那位漁人要辭去,桃花源人囑咐「不足為外人道也」。武陵漁人當時大概率是答應不語外人的,但出來上了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到了郡城,馬上就向太守報告了桃源經歷,武陵漁人「背刺」了桃花源人。
觀察許多隔閡,多是一方未守信用,沒有「言出君口,止於我耳」,讓另一方產生「背刺」之感。古人總結的教訓是「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北宋人富弼晚年將「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八字書於屏風作為處世準則,嚴把口風,要像瓶子加蓋一樣封得嚴實。當代作家賈平凹曾說自己的座右銘是「心繫一處,守口如瓶」,他的孩子在卧房也寫了這八個字的座右銘,但寫成「心繫一處,守口如平」,意即守口要像爸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