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史教學應先實踐再謀改進/桂 松

時間:2017-11-28 03:15:44來源:大公網

  中國歷史科本應是學校施教的重要科目,然而在香港回歸後的一段長時期裏,並未受到重視,直至林鄭主政之後,才成為初中的必修科。教育局亦就中史的課程修訂展開了第二輪諮詢。教育界的初步回應大都是正面的,即肯定今古並重的史學原則,認同在中三階段施教中國近現代史,並增加了香港史的教材。

  這算是一種突破,能使學生加深對國家歷史的認識,進一步了解國情。要不負眾望,須狠下工夫。因為中史的教與學,涉及方方面面。教師怎麼教,學生怎樣學,才是問題的關鍵。

  中國歷史五千年,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範疇,學生須在三年內修畢,每周只有兩節課,中三學年還要加學香港史,課時肯定不足,如何剪裁龐雜的教材,是一大困難。要麼是「蜻蜓點水」,學生修讀有如「水過鴨背」;要麼是「頭重尾輕」,或「顧此失彼」。因此,平衡教材,至關重要。

  由於修讀者是初中學生,領悟能力不強,對史學中的複雜部分難以理解,充其量只能粗略地認識歷史的演變。若要深入分析歷史問題,汲取歷史教訓,有賴於高中階段的學習。可惜中史科只被列為高中的選修科,修讀者不多。

  此外,教師的歷史觀關乎教學的優劣成敗,只有秉持唯物史觀,按照歷史本來的面貌認識歷史,才能摒除偏見和歷史虛無主義。不同的歷史觀對同一的歷史現象往往得出相反的結論。在港英管治時期,鴉片戰爭被歪曲為貿易之戰,以掩蓋其侵略性質,便是明證。新中國建國以來的六十八年,儘管有過起伏跌宕,但總的歷史趨勢是發展的、前進的,成就是主要的。特別是在一九七八年之後,實行改革開放的路線和政策,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輝煌的成績,這應是建國史的主線。可是有人卻強調某些歷史事件的負面影響,視之為中國現代史的主脈,不免以偏概全,使人無法正確認識國情而陷於迷惘。

  由此可見,師資培訓對中史教學質素的提高有決定性的作用,筆者建議教育局作出具體部署,除了多舉辦教學研討之外,還應協助中史教師到內地進行歷史教學考察。

  長遠而言,中史教學應進一步擴展至高中階段。目前教育局正檢討高中通識科教學的成效。如結論是利大於弊,應加以改進,克服政治化的傾向。日前有學者主張延展中史教學至中四,這有助於彌補初中教學之不足。無論通識科或中史科,應作為整個高中教學通盤考量,不宜「斬件」解決。當前應穩定初中的中史教學,經過實踐,再謀改進。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