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灣臨海住宅地皮以天價批出,成為「新地王」,市場估計項目日後每呎售價或逾三萬,地王效應非但增加城中發展商的開盤信心,將同屬長沙灣新盤的二期項目,加價一成推售,超級豪宅價格更屢創新高,山頂有豪宅以呎價逾13萬之天價成交,創亞洲區新紀錄。同時,二手樓賣家亦紛紛「反價」甚至封盤。對比起地王效應,政府的「辣招」似乎只是九牛一毛,樓市是否真的沒有隱憂?
為針對買家儲首期難的問題,發展商近年流行輔以高成數按揭推售新盤,吸引上車資金有限的買家入市,這些按揭貸款的條款較銀行的寬鬆得多,有的更免入息審查及壓力測試,某程度上可緩解政府「辣招」對準買家的影響。當然,措施在今日樓市暢旺之時,對發展商百利而無一害,除了樓盤銷情理想,獲得資金回籠,一旦買家日後斷供,發展商也可以收回物業,可謂進可攻退可守。另一方面,旗下承造高成數按揭的財務公司也可獲得可觀的利息收入。
然而,若此類按揭比例不斷上升,亦反映着樓市極不健康,財務公司收取的息率遠遠較銀行高,當大量高成本貸款進入本地市場,意味着買家的質素正下降。當外圍加息,最優惠利率上升時,還款能力較差的買家,斷供機會亦會增加。
現時港元利率仍然處於極低水平,內地熱錢持續湧入,加上今年股市暢旺造成資金氾濫,令樓市等資產價格出現泡沫。而美國聯儲局於10月已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市場預期12月聯儲局將再度加息,有大行更預料明年將加息四次,市場流動資金將會收緊,影響環球資金流向,若港美息差逐步拉闊,港匯將走弱,資金或會外流。
一旦經濟環境改變、利息上升,財政能力較低的買家容易出現周轉問題,這些通過財務公司抵押貸款的違約風險是非常高,有機會引發多米諾效應,例如在樓市跌的情況下,發展商收回的斷供物業乏人問津,同時間,他們發展的新項目,需要減價求售,用以回籠資金償還銀行貸款。倘市民眼見後市尚有下跌空間,亦不敢貿然入市,骨牌式的連鎖效應,絕對可以一下子將樓市推往深谷,因此買家絕對要清楚自己供款能力,筆者並非杞人憂天,近年政府推出的住宅用地,不時獲得財團聯手入標,正正反映發展商看到樓市風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