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醫藥名家周鳳梧。
學術無我
「鳳鳴岐黃梧蔭深,羽寫方書心作燈。」
2016年10月,教育部對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正式認證,認證專家浙江中醫藥大學來平凡教授在校考察期間專門到中藥學教研室,因為那裏曾經是周鳳梧先生工作的地方。他說:我們當年上學時就崇拜周鳳梧先生,我們所用教材也是周老的《中藥方劑學》。
1956年,我國中醫學院逐步成立,這是中醫藥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面臨教材、師資、基礎設施等諸多困難,山東中醫學院引進周鳳梧等名老中醫承擔教學、教材編撰等任務,為我國中醫理論教育制度構建,以傳承醫病方法為主的師承方式向傳授實踐理念為主的現代學歷教育轉化,推動中醫傳承的現代化轉型。
周鳳梧強調「醫藥同一理,治病煉於藥」。他主張醫生不僅要掌握中藥藥性理論,還應精通中藥的品種辨析、炮製方法、藥物的用量、用法、禁忌、劑型等內容,臨床才能準確選藥組方,獲得佳效。譬如,色薑黃與片薑黃,本是來源不同、寒溫迥異的兩味藥,卻被混為一談。從《唐本草》到1978年統編《中藥學》教材都沒有搞清楚二者的區別,為此先生撰寫了《色姜黃與片薑黃辨》一文,發表在《山東中醫雜誌》創刊號上,予以糾正。
從「先中後西」到開放互學。當時精通西醫的教師稀缺,而老中醫多擅長經典教學。因而他曾建議學校將重心從中醫藥創新製劑轉變為對中醫藥理論的探尋與挖掘,牢牢抓住了中醫事業的薄弱點和根本;在課程設計上,主張「先中後西」,不但要學中醫經典,還要學外語,樹立開放互學的思維方式。
山東中醫藥大學繼續堅持這種教學理念。中醫學專業本科學生在入學後,先學習中醫學有關課程,如《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在夯實中醫理論基礎前提下,陸續學習部分西醫基礎與臨床課程。這種「先中後西」的課程設計,確保學生在深入理解中醫的基礎上,能夠結合現代醫學知識,提升臨床實踐能力。同時,還開設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旨在培養既精通中醫又掌握西醫知識的中西匯通、複合型人才。
從「學問為公」到「留根守魂」。周鳳梧呼籲中醫教育需兼顧醫道、醫德與醫術,避免「重術輕道」或「重道輕術」的偏頗。他敢於對中醫工作提出個人見解,敢於堅持正確的意見,表現出名老中醫人的正直和擔當,即使遭人責難,也無怨無悔。「我是四代中醫,為中醫事業的振興,我責無旁貸,甘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晚年堅持著書立說,無私公開畢生經驗。七十歲時,他除了教學,指導研究生和主編《山東中醫雜誌》,還堅持閱讀有關書刊,編述論著。他說:「留根守魂是大事。」
育人無我
周鳳梧先生學術經驗的第一傳承人、山東中醫藥大學原校長、八十八歲的鄒積隆教授回憶恩師不僅「精於醫而且敏於教」,要求我們把「為醫勿忘德、為醫勿忘精、醫之病、病在不思」等作為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
傳道授業,甘為人梯。1958年8月,山東中醫學院建立,周鳳梧成為其重要奠基人。開學伊始,教材、師資嚴重缺乏。周鳳梧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優勢,針對不同層次、不同背景的學生,設計個性化教學方案,真正「以學生為本」。對中醫學專業本科學生,他主張將方劑學進行分化教學,分為基礎方劑學、實驗方劑學和臨床方劑學三個部分。對於研究生的培養,根據「面向臨床,面向科研,面向未來」的培養目標,他主張研究生的培養應分開層次,碩士生着重學習方劑的配伍方法;留學生、博士生則重點研究方劑的類方。
那些年,周鳳梧承擔醫史、金匱、內科、婦科、中藥、方劑等多門課程的教學任務。雖然任務繁重,但一絲不苟,認真對待每一堂課。他自豪地說:「吾以區區坐堂中醫,竟能執教於最高學府,欣慰之至。每當見到學生們滿懷信心地奔向祖國「四化」建設崗位的時候,由衷地感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樂也。』」
師道匠心,知行合一。周鳳梧強調「醫者父母心」,要求學生「視病如親」,自己通過言傳身教、立德樹人,將醫德與醫術融為一體,培養了一批批德才俱佳的中醫人才。
「前方無路,我們就是要踏出一條路來。」周鳳梧從事中醫臨床和教學50多年,傾心治學,勤於著述,先後主編和編著《黃帝內經素問白話解》《中醫婦科學》《實用千金方選按》《名老中醫之路》等多種中醫基礎、臨床、中藥、方劑著作。他晚年整理畢生經驗著書立說,公開《中藥方劑學》等著作,拒絕將學術成果視為私產。讀者朱炳林對多次加印的《名老中醫之路》讚不絕口,以《到處逢人說鳳梧》為題在《中國中醫藥報》發文:「……要不是當年周鳳梧他們深感搶救名老中醫經驗刻不容緩,我們也就得不到這份寶貴的醫學財富。隨着時間的流逝,已經成書的3冊《名老中醫之路》更加光彩照人!」
心中無我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周鳳梧數次發文,呼籲全社會關注中醫藥藥品短缺、質量低劣和臨床中藥學等重大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譬如,目前在藥材的採取、切製、炮製、調劑、藥煎等各個環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質量低劣問題,給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損失,也進一步加劇了藥材短缺情況。對此,他逐一闡述,指出問題和解決辦法。說這煎藥,古人曰:「方藥雖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藥必無效。」煎藥法與病機密切相關。《金匱要略》中煎藥法佔重要地位,書內178方,方方詳述煎製之法,對煎煮時間和方法都有明確要求,常用的煎法有先煎、後入、包煎、烊化、濃縮、兌汁再煎等,必須嚴格遵守。否則雖辯證正確,投藥精專,炮製適度,僅僅因為煎藥魯莽造次,而功虧一簣。如柴胡湯、瀉心湯類方劑所主之症,多有胃氣上逆的病機,其症多嘔,藥要用煎後去渣再煎的濃縮煎法,以縮小煎取量,便於服用。
「無我」精神薪火相承
中醫藥的發揚光大,有賴於中醫人,中醫人的代代相傳有賴於中醫魂,中醫魂的固守熔鑄有賴於中醫傳承。學術非私產,薪火靠傳承。
1997年9月10日,第十三個教師節這天,周鳳梧先生因心臟病溘然辭世,享年85歲。告別儀式這天,濟南下了一場雨,家鄉臨邑大雨,雨水伴着淚水,訴說着綿綿不盡的思念與悲傷。
2022年,山東省衞生健康委員會發文成立「周鳳梧經典名方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山東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館藏周鳳梧所著圖書13種,《實用方劑學》《周鳳梧方劑學》和《周鳳梧耕耘錄》等圖書,借閱率依然比較高。學校依託扁鵲書院辦有扁鵲班(中醫學專業八年制)、華佗班(骨傷五年制)、倉公班(針推八年制)、鳳梧班(中藥學專業創新人才班),中醫學院設立了「周鳳梧傳承工作室」,立志通過制度性安排與傳承,培育「魂術兼備」的現代中醫人。「鳳梧班」採用「班主任+輔導員+學術導師」的全方位導師制,實施雙語教學和綜合性實驗課程改革,着力為中藥學領域輸送一批批高素質的創新型中醫人才。
醫乃仁術,非仁人仁心者莫為良醫。周鳳梧一生奉獻是樂、助人為樂、書畫最樂、知足常樂,自封自己的居所為「四樂齋」。他活得純粹、通透、明白,在他的人生曠野裏,坎坷與磨難被樂觀和堅韌砸碎,名利與金錢的羈絆被無私無畏、淡利忘己的純粹擊破,書裏、眼裏、心裏,始終以別人的快樂為榮、以患者的笑聲為傲,唯獨沒有自己……
世間任何建築都可能倒塌,唯獨精神大廈築造在人心之上,高聳於靈魂之巔。願「無我」的「四樂齋」主人含笑天堂,樂而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