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解決貧困問題的深層矛盾/陳文鴻

時間:2017-11-22 03:15:48來源:大公網

  特區政府公布的香港貧窮人口數目有增無減。以每月住戶收入中位數一半計算,2016年達135萬人,相當於總人口的兩成。以每年政府投入的恆常和非恆常扶貧基金700多億元來看,香港還有100萬人(或曰總人口的近15%)處於貧窮線下。無論怎樣說,香港的貧窮問題十分嚴重。

  這與政府坐擁近萬億元的儲備,及香港普遍樓價飛升至每平方呎兩萬元以上,顯然是一個極強烈的對比,顯示出香港社會與經濟兩極分化的深層次矛盾。而政府管治問題與社會分化是發生在回歸之後,且愈演愈烈。這不是回歸本身的問題,而是回歸之後一些政策失誤的結果。依特區政府公布的近年統計,貧窮問題在過去八年裏全無改善。

  從2011年起,趨勢逐年惡化。貧窮人口中貧窮長者比例高,隨着人口進一步老化,這一部分會只增不減。而貧窮兒童比例高於平均數,也顯示出跨代貧窮的問題會日益嚴重。社會老少兩端同陷貧窮已不可自拔,對香港社會今後的發展,包括社會與政治穩定,都會構成巨大的挑戰與威脅。貧窮問題的應對政策不可能短期生效,也即是說,即使今天特區政府調整政策,也不可能在中短期產生效果。反而,平均壽命伸延、人口老化加劇,會使貧窮長者人口的增速越來越快,這個群體亦需要社會照顧。

  而今天的貧窮兒童長大後,由於各方麵條件惡劣,貧窮情況與他們對自身與社會的期望同步惡化,也會同時增大下一代兒童跨代貧窮的壓力。香港總人口中,可能便不是兩成,而是三成乃至一半人,將受困於貧窮帶來的種種問題。再考慮到家庭、親友、社區的網絡關係,貧窮問題的影響會大面積地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困擾大多數人口,阻礙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近年香港社會政治趨於保守、排他和分化,都與此有關,也會加劇惡化。

  貧窮問題不是一些人所說的,是個人不努力的個人問題。一是起因有結構、制度與政策因素;二是憑個人努力,不易從貧窮條件中解脫出來,特別是香港的社會經濟已趨成熟老化,各方面創新落後,再沒有多少本地經濟空間,讓中下層民眾奮力上爬,近年反而是出現更多中產階級下流化現象。

  因此,解決貧窮問題的根源是特區政府的政策。政府坐擁龐大儲備,每年的巨大財政盈餘,有足夠的條件從根本解決結構性深層矛盾。政府不可以推搪責任,也不可再拖延下去。

  短期之策還有可用力之處。

  一是提升貧窮家庭的生活條件。例如不能再將貧窮長者的津貼定在貧窮線以下,而應至少在每月四千元的貧窮線上。這方面資產審查也應寬而不是嚴。一方面,減少不必要的行政費用。另一方面,貧窮長者收入都會用於香港本土,不會外逃海外。用在香港是製造需求循環,有利本港經濟。寧寬勿嚴也會造就社會和諧信任的氣氛。

  另一是積極建出租公屋,同時加速利用各方資源。政府眾多閒置土地與樓房,可用作出租的過渡公房,從而紓解貧窮問題最大的住房成本因素。萬事可行,關鍵在於特區政府和特首是否願意。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